近期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中东局势再生变数,欧洲仍然面临右翼思潮暗流涌动的压力,中国周边形势因受朝核问题、中印对峙、中国南海问题等因素影响,也日趋复杂化。其中,朝核问题和东北亚局势尤为引人关注,它既关系到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人民的福祉和安全,关系到中国及周边国家的福祉与安全,也关系到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虽然目前东北亚局势错综复杂,但对于中国而言,只要认清并处理好自身与其他五个当事国之间的关系,就一定能够掌握主动、赢得未来。
中美关系。从东北亚局势来看中美关系,朝核问题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从2003年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访华期盼中国从中斡旋,在北京开始中朝美三方会谈,到后来发展为六方会谈乃至今天,已整整过去了15个年头。然而无核化的目标非但没有达成,反而危机频现,局势时趋恶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美朝两国严重缺乏互信。中国在推动解决朝核问题的过程中,始终认为中美在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方面拥有共同利益,坚信解决半岛危机的“唯一”出路是和谈对话,各方应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从历史和全球范围看中美关系,当前世界上正在进行着的战略博弈,主要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中国、俄罗斯(前苏联主要继承国)、美国三个大国为主角。自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国家综合实力受到了极大影响和破坏,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推进,中国迅速和平崛起,经济总量已超越除美国之外的西方各国,社会、民生、法治、政治、科技、国防等各项事业的成就辉煌,引起全球的瞩目。中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协调与博弈已成为影响全球局势的一对主要关系。这一对主要关系具有双重意蕴和内涵,既含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确立的“民族国家”“主权国家”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矛盾竞合关系,又含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之间“长期共存”“斗争博弈”的关系。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美关系具有的双重意蕴和内涵,势必导致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的针对性调整。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希望相互尊重、互利互惠、聚焦合作、妥善处理分歧,以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福祉为念,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促使中美关系行稳致远。然而,世界情势并不以人们的良好愿望为转移,从2010年奥巴马主政时期的“重返亚太”、“亚太战略平衡”、TPP等政策出台,到特朗普甫任职即通过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7000亿美元军费预算,延续其前任在中国周边积极介入,对中国实行接触与遏制、合作与围堵等策略手段,在中国周边惹事挑衅,试图消耗中国国力,从而阻滞和打断中国的和平崛起。所以,中国必须沉着应对,要以强大的战略定力,对美国采取既竞争又合作、既据理力争又善于协调的策略,积极推动全球局势朝着打造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利方向发展。
中俄关系。先看俄罗斯,前苏联的经济总量曾达到美国的约70%,而2016年作为苏联主要继承国的俄罗斯的经济总量为1.33万亿美元,只占美国18.03万亿美元的约7.4%。再看中国,1980年中国的GDP是美国的6.6%,2000年是美国的11.63%,2016年是美国的61%。中苏(俄)都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但发展至今,中俄两国的经济成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中国已成为影响国际格局的最大变量,而今日的俄罗斯正在进行全民性的反思,力图重新打造昔日辉煌。俄罗斯尽管已远不能和往昔相比,但它依然是世界上拥有最多核武器的两强之一,在西部受到欧美东扩影响、战略空间不断被蚕食挤压的情况下,它需要和中国一起实行“背靠背”战略,共同抗衡美国的战略围堵和打压。当前形势下,中国只有和俄罗斯联起手来,才能迫使美国分散力量,陷入左支右绌、顾此失彼、两线布阵的战略困境。同时中俄需要就朝核危机进一步加强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紧密磋商、协调合作,共同强烈发声,宣示战略威慑,准备好应对最坏局面的各种预案,唯此才能化解或确保朝鲜半岛以及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长治久安。
中朝关系。首先,从地缘政治视角审视,朝鲜是中国极为重要的东北亚战略屏障和缓冲地带,是与中国唇齿相依的国家。其次,从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中国“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出发,中国也完全应该和朝鲜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促进和加强国与国、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当前,中国在坚决执行联合国决议的同时,应积极主动与朝鲜开展不涉及制裁内容的经贸活动和人文交流,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帮助朝鲜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使其摆脱孤立状态并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对此应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和战略思维。第三,中国对周边邻国,无论其国力大小、富国穷国,都奉行“和平共处”政策。中国决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中朝之间即使有矛盾纠纷,也应当通过协商对话、和平谈判来解决,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一贯奉行的外交政策,更是中国过去、今天、将来能始终在国际社会中赢得各国尊重和认同的道义基础。第四,半岛无核化是中国始终坚持的原则立场。中国坚决反对和谴责朝鲜核试,以及任何域外国家将核武器运入半岛,中国参与联合国有关对朝制裁,目的是与国际社会共同反对出现新的拥核国家。第五,在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创新思维,努力将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全都纳入合作共建框架内,推动南北对话与和解,帮助和促进朝鲜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在不断增强友好合作与互信互利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有力地扩大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提升“劝和促谈”“无核化”的斡旋说服力,从而努力实现半岛的“停和机制转换”和南北双方的“共同安全保障”。
中韩关系。中国与韩国于1992年8月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取得了快速发展,尤其在经贸投资、人文交流等方面更为突出。中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国;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韩国的电视连续剧和演艺明星进入中国,掀起了一股“韩流”热潮;民间的旅游交往,双方留学生数量也大幅度增长。然而,2016年7月8日美国与韩国借口朝鲜威胁,宣布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个举动严重破坏了中韩之间已经建立起的良好关系。“萨德”使用AN/TPY-2型X波段雷达,号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功能最强的陆基移动雷达,其最远探测半径达2000公里以上,并可与日本的雷达、关岛的“萨德”联手组网,共享情报信息。美日韩在东北亚地区部署了大量海基“宙斯盾”战斗系统、陆基“爱国者”导弹系统,它们与“萨德”反导系统相互配合,使得美国的预警和拦截能力得到大幅增强,而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机动作战空间则会被严重挤压,战略威慑力和报复能力将受到削弱,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平衡,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战略安全核心利益。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举动,本质上是美中全球博弈的一个缩影,是美国图谋在亚太地区通过零和博弈方式寻求自己的绝对安全、并利用韩国来反华制华下的一着“先手棋”。美国借口朝鲜核导威胁,千方百计保持其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存在,将韩国紧紧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以期达到压制中国、俄罗斯、朝鲜,尤其是压制中国的战略目的。因此,中国在应对策略上有必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区别对待美国和韩国,特别是要加强与韩国政府的沟通对话:一是力争让韩国在“萨德”系统部署运行问题上充分尊重中国的安全利益,最好的结果是由多方监督、冻结乃至最终撤除“萨德”系统;二是在韩国没有作出实质性让步前,中国应与俄罗斯密切沟通,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朝鲜的协调,或者由中国、俄罗斯、朝鲜三方共同磋商,积极谋划应对预案,确保朝鲜半岛及其周边国家的安全利益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三是积极推动和促进朝韩双方和谈,化解半岛危机,力促朝鲜半岛南北双方能够共同为实现民族和解、半岛长期和平稳定的目标而努力。这对中国而言,可以稳固东北亚战略屏障,减轻因朝鲜半岛问题所带来的战略压力,打造一个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对美国而言,则是釜底抽薪,将使其难以在朝鲜半岛继续挑事生事。若是基于中美全球战略博弈的视角看,这将使东北亚地区逐步形成有利于中国的战略局面,从而使美国处于退守被动的无奈境地。
中日关系。以“转向亚洲”战略(包括“重返亚太”及后来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为标志,美国将其全球战略重点调整到亚太地区,尤其是海军60%的战舰军力被部署到太平洋,其战略意图十分明显,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围堵阻遏日益崛起的中国。日本紧随其后,密切配合美国战略调整,于2012年挑起所谓政府收购、钓鱼岛“国有化”的闹剧,这导致了中日关系的紧张,并且这种紧张关系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政治上是美国阵营里的重要一员,并且是作为美国构建第一岛链中重量级的南北“两锚”之一。当前,日本在中国南海问题和朝鲜半岛危机上步步紧随美国战略,成为美国围堵遏制中国的积极参与者,这既有历史形成的原因,也有日本自身不能明说的现实战略意图。一方面,日本从原来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排位被中国赶超,失去了亚洲经济老大的位置,心态从纠结失落演变为焦虑无奈,此时恰遇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所以积极参与到美国对华围堵遏制的战略布局中去,力图迟滞甚至打断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这是日本右翼势力所主张的对华战略;另一方面,日本以“中国威胁”“朝鲜威胁”为由,把中国和朝鲜视为假想敌,千方百计想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以及美国对其的严格约束管控中挣脱出来,图谋从一个不具有完整主权的国家,一步步以非法释法改变安保法,从而幻想重新恢复其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大国的地位。因此,中国必须审慎应对中日关系的变数。中日两国隔海相望、地缘相近的邻居关系是客观存在、不可改变的,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国应广泛开展与日本民间各团体、朝野各政党、各阶层人民的友好往来,广植两国社会和平互信的民意根基,使中国立场、中国主张得到日本各界更多的了解、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拓展中日经贸关系和人文交流,通过中日韩政府首脑会谈以及各有关部门磋商,加快推进三国自贸区谈判及扩大中日相互投资,以深化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来稳定中日关系。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浙江省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1.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2.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3.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4.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5.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