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改革“盆景”成“风景”

发布时间:2018-01-30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盛小伟    
 

不少地方、部门通过积极试、大胆闯,探索、尝试了一些成功的改革实践,但囿于种种原因,或停留在试点上,或“飘香”在墙内,犹如“室内”摆放的一道“盆景”,虽说能小中见大、意蕴深远,却受制于时间、空间、自然等,只是形单影只,游离在连片的“风景”之外,甚至止步于顾影自怜而枯萎,可惜或徒有叹息。如何想方设法让更多的改革“盆景”尽快成为“风景”,倒也是一道必须解答的现实课题。

从“盆栽”到“土栽”,接受“水土”的考验。“盆栽”的特点,是在特定、狭小的空间内,个别挑选,个别培育,精心养护,精细用料(土壤、肥料);“土栽”的特点,不是着眼于一草一木,而是关注连片花草植物的枯荣,接大地之气,浇水、施肥、修剪,虽兼顾“个性”,但无“特殊待遇”。“盆栽”恰如改革的试点,无论是上级寄于厚望的安排,还是自行争取的承诺,一经“立项”,都是全方位地予以呵护和支持,确保试点的成功,具有“点”上的典型意义。但试点志不在此,只有从“盆栽”的个案通过“土栽”扩大开来,由典型走向普遍,才有价值。从“盆栽”到“土栽”,必须跨越“水土”这道“坎”,才能让试点“盆栽”而成的“盆景”,走向“土栽”普适性扩面呈现的“风景”。

从“室内”到“屋外”,承受“风雨”的洗礼。我们常把在室内栽培而成的称作“温室里的花朵”,意即室内看,能否有屋外的耐看呢?移植到屋外,经过朝露午晒和晚霞,特别是风吹雨打,才能看出本色所在。现实中有些改革的探索与尝试,可视作室内的“盆景”,是在一对一、多对一的帮衬下取得的,局限在“室内”这么个有限空间;而到了屋外,即便是移栽到花坛、花园中,环境、条件大变,要成为“风景”,和风细雨自不必说,历经狂风暴雨,必须挺得住、能适应,依靠个体的“体质”与坚韧的“毅力”,才能显现出刚毅前行的本质。

从“一花独放”到“春色满园”,经受“融合”的检验。“盆景”养在深闺,再艳的绽放、再美的赞誉,充其量也仅是“一花独放”下的“孤芳自赏”,享用的、惠及的是小众;只有移到屋外的“百花园”中,从点缀到更好地融入、融合到大自然的生态中,在与其它的花草植物共同构筑而成的“风景”中,摇曳千姿和百态,供大众观赏。40年的改革开放,曾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探索者,在一厂一地取得成功,但在推广复制、异地实践中效果不彰的却不在少数,因为更广范围内的融合检验,由于环境、条件、认知、人文的差异,初衷与结果就会大相径庭。所以,没有融合”到“春色满园”的“风景”之中,“盆景”只是“盆景”,哪怕再多“盆景”“拼搭”而成的“风景”,人们的评价也只会是“盆景”的组合而已,永远也成不了人们理想中的那道“风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每一项举措,追求的不是点缀的“盆景”,而是要将改革试与闯中形成的“盆景”,沿着盆景→花坛→花园→风景的轨迹拓展,由“点”到“面”,全面推升,在“验证”中寻求成效的最大化。这也是让更多的改革“盆景”尽快成为“风景”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无锡市工商局副局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