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京城一家报纸开“诗说节气”专栏时,写到大暑节气,特地引用了李绅所写的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意是想说明,在酷暑盛夏下,李绅深情描写农人的辛苦劳动,表达出诗人对老百姓一片真挚的同情心。
李绅以此诗而成名,被誉为悯农诗人。此诗流传1200多年,妇孺皆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当年我上小学时,课本上就有这首诗,几十年过去,还记忆犹新。
近读史书,发现后来做了官的李绅不是我所想象的对老百姓疾苦那么怀有深深同情心的人,他后来的举止及所作所为与他诗中呈现的初心完全是两种情感,两种做派。
李绅,唐代人。自幼好学,27岁中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恰遇友人回朝奏事,路经亳州,好友相见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友人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两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绅此时被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辣辣的阳光下锄地,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不禁感慨,随口吟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友人听了连说:“好,好!这诗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诗兴未减,接着又吟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就是当年刚入仕途的年轻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纯真的感情。然随着李绅官阶的不断晋升,思想情感逐渐起了变化,特别是官至宰相,更是腐化起来,前后判若两人。
史载,李绅在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全然没有“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简朴与珍惜的意识。与李绅同一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一个曾经对农民生产的不易、生活的艰辛,感同身受,充满人文关怀的人,现如今却要一盘耗鸡三百只。
除生活奢侈外,发迹后的李绅还爱大耍权威,拉帮结派。“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持法峻,犯者无宥。狡吏奸豪潜形叠迹。然出于独见,僚佑莫敢言。”可想而知,连狡吏奸豪都“潜形叠迹”,普通百姓更是没有好日子过了。由于李绅为官酷暴,当地百姓常常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渡过长江、淮河外出逃难,当部下向他报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绅却漫不经心说道:“汝不见掬麦子乎?秀者在下,秕糠随流者不必报来。”意思是,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这事不必报来。在李绅的心目中,老百姓就是“随风而去的秕糠”,不值一提。
时转物移,千百年来,像李绅式的人物,仍层出不穷,即便今天,在我们身边找几个李绅式人物的影子,也不是一件难事。君不见,有的人刚走上领导岗位,做事公道,清正廉洁,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但渐渐地拍马的人一多,手中的权力一大,就忘乎所以,私心膨胀起来,结党营私、贪污腐化。
可见,一个人开始优秀、进步,成年成名后更要自我约束,永远不忘人民是衣食父母,并接受其监督。常察社情,常感民忧,常思己责,贡献再多,傲不可长;成绩再大,躁不可纵。《悯农》作者李绅的演变至今对我们还有着深切的警示意义。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