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而旅游业发展逆势而上。由于能较好地融合一二三产业,以文旅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旅游业成为带动整体产业提升的新经济动能,被预测为下一个新“风口”。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或龙头产业加以优先发展,一片文旅跨界的“新蓝海”正在形成。地方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在这方面,我国的台湾地区文旅产业起步较早,其政策与管理有许多可鉴之处。
台湾地区坚持深度开发本岛全域旅游,并将文旅产业纳入地方文化治理的首要工作,在文化资源开发上下足了力气。一开始,台湾地区也面临着因传统建筑、服饰、生活习俗的消逝,带来的可开发文化资源匮乏的难题。而如今,游客可在机场等交通枢纽免费领取当地文化宣传册,查到当地节俗的日期表,自由安排行程,选择性地去观摩传统节庆日,预约体验传统手工技艺等。如此系统且常态化的工作背后,是在文化资源开发上的积极作为。
立法保障产权界定。产业化是开发利用和活化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路径,而产权界定及权益保障则是产业化的前提。近年来,在政府、企业、文化消费者和传承人的合力推动下,台湾地区的历史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开发,但经济逐利、权益意识错位等问题,依旧成为人文历史与民俗产业开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于是,重视知识产权的归属界定、强化文化资源产权交易意识成为着力解决的重点,一般采取坚持立法完善、强化行政管理、提高产业门槛、设置扶持基金及建立民间协调与引导机制等措施来解决居民与政府、农民与开发商、农民与城镇化进程中因征地、拆迁等引起的资源权利让渡与交易等诸多问题。2008年4月颁布《推展原住民民族产业活动的补助要点》,补助范围特别涵盖了观光业及其他产业活动,包括文化产业活动、产业研讨会等其他与原住民产业相关的活动。
扶持行业协会提供一条龙服务。新兴产业需要扶持,但政府服务的范围、内容和方式有时是非常有限的。通过政府与行业协会合作,给予特许、免税、经费补助、专项支持等政策支持,辅导与服务行业组织健康发展,为新经济体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社会化服务,更好助推政府服务向中介服务的转变。台湾农(渔)会,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瞩目的例子。它集农民职业团体、经济合作组织、社会组织与政府机构等性质于一身,是特殊的法人组织,有专门立法予以保障。按省、县、乡镇三级而设,网络遍布每个乡镇,各级农(渔)会既是独立法人,又与上级及其他农会相互配合,下级接受上级农会指导,共同组成一个农会网络系统。根据具体情况,乡镇农会下设农事小组作为基层推行单位。作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农(渔)会致力于组织农户、教育农民、服务农村、提升农业。特别是在引导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上,台湾农(渔)会将代销、信用、推广、保险等业务融于一个组织内,实现多目标功能、综合经营的整体,特别在营销、金融、技术和中介服务上,发挥着单个营业主体无法达成的规模集成效益。台北县淡水镇过去是个淡水养殖地带,现在渔民变身成为服务生、管理员,在渔会的统一规划和推动下,建成成片高标准垂钓休闲场所,吸引台北市民游玩。宜兰农会橘之乡合作社服务打造观光业,现场展示果品加工流程,先尝后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项目制管理经费直补直用。为了确保扶持资金能规范、安全、高效、廉洁使用,在设立项目制资金管理的基础上,台湾地方政府采用直补直用的方式,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如为了传承和二次开发民间手工技艺,当地政府鼓励有技术的手工艺人办工作坊,鼓励二次创业的原住民去学民间手工技艺。凡学习者,不论年龄,一般三个月的学习期间每月有17000多台币的生活补贴。工作坊店主(技艺传承人)也有一定的授课经费补助,耗材由政府支出,制作出的作品所卖资金由店主回收。在抢救原住民文化遗产和闽南建筑上,地方政府将经费大部分直接用在具体项目上,以补助为主,采用招标方式。如金门、澎湖列岛,大凡维修传统闽南建筑的住房,政府给予约1/3的资金。一项325万台币传统建筑维修保护项目,住户可向政府申请125万补助,但具体维修事宜则由政府招标,所获补助款直接划拨至基建队,让维修基金落在实处。
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台湾地区有关部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总结。从资源产权角度,保护、研究、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转换为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且能够融进当代社会生活的形态。通过明晰产权归属及权责利关系,探索出一条既传承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又符合资源所有权主体的意愿,同时兼顾资源产权的特殊性,向保护资源和提升地方经济实力的双目标发展之路。
(作者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厦门理工学院数字创意与传播学院教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结题成果之一。)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