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造江苏”品牌 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8-01-30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谢志成    
 

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常态下建设制造强省、打造新的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其核心要义,就是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突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在推进智能制造上快人一步,制定出台了《智能制造“十三五”规划》和智能制造工程三年实施方案,成功打造了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品牌,智能车间建设经验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并在全国推广。但江苏智能制造发展总体还处于探索启动阶段,对制造业发展的整体带动效应还不明显,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依然较大,新旧动能转换任重道远。对此,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落实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六个高质量”部署,紧紧抓住智能制造这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打造“智造江苏”品牌,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系统推进,构建智能制造发展体系

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必须坚持系统化思维,从制造智能化、产品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等全流程整体推进,努力构建制造业全价值链协同发展的框架体系。一要推进制造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是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和重要支撑。要结合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发展实际,针对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制造全过程,推动制造装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并行,按照智能制造单元、车间和工厂三个阶段分步推进,提升制造过程智能化水平,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二要推进产品智能化。智能产品是智能制造的价值载体。要以具有新一代HCPS特征、高度智能化、宜人化、高质量为标准,聚焦智能汽车、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和各类智能终端,以及现有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加快推进智能一代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形成一批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的智能制造品牌产品。三要推进服务智能化。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将提供在线诊断、远程维护、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等增值服务作为满足用户需求、拓展企业价值链的重要举措,引导传统制造企业延长价值链,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要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平台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为全省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包括装备升级、互联网化提升在内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服务。

二、实施创新突破,强化智能制造发展支撑

智能制造装备和高端工业软件是实施智能制造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全国工业大省,我省装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量在全国位居前列,有基础、有条件在高端工业软件、高端智能装备两个方面“软硬结合”,力争突破,培育发展潜力巨大的智能制造新增长点。一要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围绕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产业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攻克高端数控系统、伺服系统、精密传感及测量、智能加工等智能制造装备核心技术,全面突破设计、工艺、试验、检测等一批关键共性环节。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组织重大智能装备研制攻关招标,自主研制高精度复合型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物流成套设备、增材制造装备等高端智能装备,大力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及核心部件研发制造水平。围绕电子、纺织、冶金、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行业智能化需求,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研制高效、绿色、智能的大型成套专用智能装备。二要突破高端工业软件。着力突破产品设计仿真、制造执行、车间设备控制、供应链管理以及智能服务等高端工业软件的核心技术,重点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三维设计与建模软件、数值分析与可视化仿真软件等设计仿真软件和高安全高可靠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嵌入式组态软件等工业控制软件,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供应链管理软件(SC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等业务管理软件,以及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数据挖掘分析平台、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管理服务平台等数据管理软件,提高自主配套软件发展水平。运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能源管控软件、故障诊断软件、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等软件系统及通信技术对现有装备进行适应性改造,提升装备之间数据交互能力,实现全流程信息数据集成。三要培育系统集成服务机构。围绕智能制造转型的需求,面向不同行业,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在方案设计、软件开发、装备改造、技术支持、检测维护等方面为行业提供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并提供相应服务。鼓励龙头制造企业依托专业优势,与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加强合作,联合研究开发面向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向智能制造服务商转型。四要健全信息安全保障。推进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安全评价监测管理,强化关键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控。研发安全可靠的工业互联网设备与系统,根据信息处理流程制定安全策略,加强技术平台支持下的信息安全管理,确保信息、数据、网络、生产、设备、人机等环节的信息安全。

三、注重示范应用,夯实智能制造发展基础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智能化生产线、车间和工厂。但也要清楚地看到,我省智能制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尚未完成“数字化”制造转型,更遑论“网络化”和“智能化”。要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化提升计划,以示范应用为抓手,更大力度实施技术改造,突出重点领域,分类、分步推进,由点到面带动全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改造升级。一要引导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升级。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装备普及推广计划,鼓励机械、铸锻造、纺织、印刷、食品、包装等行业企业加速更新淘汰性能差、能耗高的生产装备,积极应用高性能数控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自动化专用设备等先进装备,优化改进工艺流程和组织方式,实现关键工序核心装备升级换代。推动中小企业基础制造装备数字化改造,鼓励应用先进传感技术、数字化控制系统、数字化仪器仪表等先进数控技术对现有装备进行改造提升,大幅提升中小企业现有装备的加工效率、生产精度和控制水平。二要打造示范智能工厂(车间)。推进企业研发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选择具有智能制造基础和带动作用的企业,紧扣关键工序自动化、关键岗位工业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管理智能化,分类创建离散制造、流程制造示范车间,力争到2020年底建成1000个智能车间。支持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聚焦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四个关键环节,积极探索系统化的智能化改造,建设示范智能工厂,形成众多有行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江苏智造企业军团。三要培育智能制造示范区。实施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培育计划,制定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培育指南,选择一批两化融合发展基础好的特色产业园区,构建互联网+”集聚区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园区综合指挥、企业实时监控、物联设备和信息采集等系列智能系统,实现园区运行管理和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园区内信息流、物流、业务流高度集成融合,企业资源获取智能调配与优化利用,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智能制造示范区。四要加快制造模式业态创新。围绕机械、电子、轻工、医药等重点行业,鼓励企业探索推广离散型、流程型、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网络协同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如,在服装、家居等行业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在工程机械、风电等行业探索远程运维服务模式,在钢铁、石化等行业推广全生产过程能源优化管理模式等。依托行业协会和联盟,梳理我省智能制造新模式典型案例,分行业组织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学习和推广。

四、加强服务保障,优化智能制造发展环境

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政策资源支持和要素保障,要加强统筹推进和政策支持,加快人才培养,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为智能制造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要强化平台支撑。加快建设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工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提供智能制造云服务。发挥好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体验验证平台等平台作用,组建智能制造服务联盟,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专题培训、对接交流等服务活动。高水平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搭建智能制造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二要强化人才支撑。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智能制造研究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开展智能制造专题培训,培育一批既有国际化视野、又具互联网思维的领军型企业家。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海内外引进、自主培养等方式,加快形成一批技术上“软、硬”兼通的智能制造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创新团队。实施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依托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大型骨干企业、技工院校等,加快培养一批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具有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三要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推进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高带宽专线服务,在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建设G级网络出口带宽,逐步推进宽带网络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开展园区、企业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的试点示范建设,制定江苏企企通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开发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支持企业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局域网,建立将资源、信息、产品以及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建设企业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信息物联系统。四要强化政策支撑。把推进智能制造作为产业政策的重点取向,加大对企业制造装备升级的支持力度,对购置数控智能设备、采用软件改造现有装备、研制首台套重大智能装备的企业,以及为企业制造装备升级提供设计、咨询等技术服务的专业机构,给予重点支持,提升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者系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