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江苏素有重视实业的传统,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当前,必须深刻认识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新变化,采取有力举措,切实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要做强实体经济,就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构建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在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在实体经济壮大后,积极发挥其对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的集聚和拉动作用,最终实现四者之间的强大正反馈效应。
坚持实体经济为根本
过去,江苏实体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外包,成为全球的“制造工厂”和“加工车间”。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以规模化大生产为竞争手段,以低端要素为竞争优势,依靠价格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宽松的环保政策,形成强大的低成本生产和竞争能力。
在市场、企业、政府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产业规模扩张的做法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使实体经济形成巨大的制造业产能,但科技含量不高,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价值比例有限;另一方面也使实体经济面临严重的三类风险,即企业互保引起的金融风险、产能过剩引起的经营风险和转型升级引起的生存风险。这三类风险是江苏实体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地雷阵”,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它们,不仅有可能触发系统性危机,也会严重影响实体经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进程。
对于企业互保引起的金融风险,一些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控风险、降成本”等政策手段,既为经营正常的企业筑好防火墙,防止企业互保引发系统性风险,也通过降低企业用工、要素、税费、融资、制度性交易等方面的成本,稳住了实体经济的基本面。对于产能过剩引起的经营风险和转型升级引起的生存风险,一方面需要推动企业的并购重组来化解过剩产能,另一方面需要着力打造两类环境,一是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完善制度环境,二是有助于吸引各类人才集聚的优美生活环境。两类环境的打造将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引入或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源,实现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总体而言,江苏未来发展要尊重实体经济历史上形成的产业集群优势,不要轻易另起炉灶,因为这种产业优势既是政府引导的结果,也是企业家自主选择的结果,更是市场长期竞争的结果。要鼓励企业沿着产业链关系,从下列五种路径来构造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做强实体经济。一是向产业链上游环节发展,强化研发、设计,即进行产品升级。二是向产业链下游环节延伸,发展营销、物流、品牌、融资等业务,即进行组织架构创新和业态改造。三是在产业链中游环节着力,发展加工制造中价值增值大的环节,即进行工艺流程创新。四是通过多元同心化拓展,努力拉长产业链,进入关键零部件和关键设备制造的生产领域,即进行产业链升级。五是通过资源使用途径的转变,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即进行产业间升级。
以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1月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并主旨演讲,三次提及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强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深刻地改变增长动能。而抢抓机遇,加大创新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靠现代金融尤其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之间的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然支撑条件。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新动能和新动力。新动能和新动力当然需要引入高新技术产业,但更为重要和现实的路径应该是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一些地方受制于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局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往往是“新瓶装老酒”,从事的还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低端产品和环节。传统产业是区域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的主体力量。针对各地实际情况,转型升级更应该强调立足于现有产业和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就是“老瓶装新酒”,使传统产业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强化现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科技创新应以对传统产业的大规模技术改造为起点,以提高生产率和提升产品质量为目标,促进企业在微观层面逐步使自己的价值创造活动迈向中高端,从而获取更高的价值比例。实践证明,再传统的产业,只要经过现代技术的改造,积极运用科技创新成果,都可以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部分,焕发出蓬勃朝气,形成强大市场竞争力。例如,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跨越。移动互联网技术融入哪个产业,充分改造哪个产业,这个产业的水平就会得到显著提升,获得“智能化+”的升级效应。例如,丹阳飓风公司是传统的物流企业,通过融入互联网技术,成为交通部确定的全国首批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短短5年时间,营业收入增长50多倍,利润增长60多倍,2017年纳税3600多万元,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
企业的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还应该体现为企业经营诸多方面的创新。在管理方式上,要从垂直型向扁平化转变;在生产方式上,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在技术开发方式上,要从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在主营业务上,要从多元化转向专业化;在企业竞争力培养上,要从竞争型向合作型转变;在治理结构上,要从家族式向公众化转变;在销售上,要从单纯线下向线下线上融合转变;在融资方式上,要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在品质追求上,要从粗制滥造向工匠精神转变。
引入更多现代金融因素
企业的科技创新充满机遇和风险,特别是对大多数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企业而言,资本积累并不丰厚,不足以支撑企业创新失败的风险,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扶持。但鼓励企业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不能成为政府在企业中挑选“赢家”和“输家”的游戏,更不能把财政资金直接分配给企业。政府可以在打造企业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努力,更要靠市场化的现代金融手段支持企业创新,降低企业创新风险。现代金融并不就是虚拟经济,当其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时候,就是实体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为此,需要在实体经济领域引入更多的现代金融因素,建立市场化的直接融资体系。
现代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其实质在于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体系和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之间的差别。在实体经济领域引入更多的现代金融因素,并不是不需要银行体系的支持,一方面要鼓励银行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继续优化信贷市场融资;另一方面要通过企业上市、产业基金等直接融资机制和政策手段,增加直接融资比例,支撑企业科技创新,降低实体经济负债和杠杆率,减小企业转型升级引起的生存风险。
产业基金是现代金融的重要手段。通过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子基金,特别是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并购重组基金等,能够为初创期和高成长企业、困难企业并购重组等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实现市场化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努力淘汰落后产能,吸收更多资本、技术和人才流入实体经济,同时为金融领域供应更多可投资的优质资产。对于许多地区而言,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却是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
更加重视企业家群体
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人力资源是其中最具有活力的高级要素。人力资源涵盖企业家、科技人才等。一些地方高端科技人才匮乏,较为现实的做法是“不求为其所有,但求为其所用”。实践表明,企业家无疑是地方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企业家升级是最有意义、最为重要的转型升级活动。党委政府只有更加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才有希望建立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发挥企业家队伍这一区域发展重要人力资源的作用,首先要尊重企业家。企业家是实体经济的主要建设者,也是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各种高级生产要素的主要组织者,更是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主要贡献者。我们要着力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更为重要的是要尊重企业家对于企业发展的决策,不要通过有关政策诱导企业盲目扩大规模,甚至进行跨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其次要引导企业家。江苏企业家大多出身草根,白手起家,他们对中国社会最了解,发家致富的愿望最强烈,最能够吃苦耐劳,在改革开放中得到的实惠最多,对改革开放的政策最支持,特别是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最彻底。要发挥好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级要素的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企业家。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引导企业家按照合法规范的原则开展企业经营活动,特别是进入新时代,要从过去的“野蛮成长”向现在的“健康发展”转变。市场经济是合作经济,企业家更加需要合作共赢,要从过去的资源独占者向资源共享者转变,善待自己的供应商和客户,善待企业的高管和普通员工,保护好他们的合法利益和诉求,要从 “个人发家致富”向 “成就人生事业”、实现共同致富转变。市场经济更是创新经济,企业家更加需要加强学习,不断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新模式,实现从改革开放的“红利型”企业家向新时代的“创新型”企业家转变。
第三要服务企业家。各级党政干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亲”“清”关系为原则,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家接触交往,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构建健康的新型政商关系;要以“学习型干部、研究型工作”为目标,不断学习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新知识,努力以政府的“有形之手”为实体经济集聚这些高级要素,从行政事务型干部向专业型、服务型干部转变。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甚至取消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手续,解决好企业发展中的现实困难,为实体经济减负松绑;还要努力提高各项政策的前瞻性、预见性,不能有“焦头烂额为上宾”的陶醉和满足,而要有“曲突徙薪无恩泽”的情怀和担当。
(作者系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