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如何胜人一筹

发布时间:2018-01-30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丁荣余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创新引领、自主发展上下功夫,全力推进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转变、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多年来,江苏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教兴省战略,经济、科技等创新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江苏在创新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有高原无高峰”,没有产生像BAT和华为那样的领军型企业;创新活力不足、原创性不多,独角兽企业数量明显偏少;地区创新体系不够健全,没有形成像深圳、中关村那样富集创新资源、极具原创性动能的区域。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江苏加快提升创新引领力,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切实成效,在全国创新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就显得十分迫切。

创新资源丰富,但创新引领不足

作为经济科技大省的江苏,创新资源条件和实力走在全国前列,但相比于丰富的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并没有反映其潜力,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能够更好发挥作用的方面。

有要素,但要素活力释放不足,交互性不够。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各类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新要素体系。盘点我省的创新要素资源,可以列出一串亮眼的数字:高校141所,高新技术企业1.1万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8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企业总数比例为34.01%,居全国第一。但这些创新要素大多还停留在物理集聚层面,有些仍然处于各自分割、平行发展阶段,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等的创新动力和活力依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科技创新水平总体上还需要不断提升。以科教资源为例,还存在着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高校学科方向与地方主导产业契合度不高、高端成果缺乏等亟待破解的难题。

有平台,但平台资源集聚度不够,创新链条不完善。统计数据显示,我省拥有省级以上高新区39家,其中国家高新区16家,居全国第一,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新区,全省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近4000家,其中国家级近100家,数量居全国前列。但是这些平台和载体在集聚资源过程中,大多还集中于创新链条的中低端,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生产要素集聚较多、创新要素集聚偏少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引领创新前沿的研发型平台和载体缺乏。由此导致了产业发展多处于中低端,产业生产链条完备但创新链条缺失的问题突出,部分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和产业创新集聚度还需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和创新优势并不明显。另外,整体创新环境有待改善,企业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亟需提升。

有人才,但人才的创新水平不够高,企业家精神尚待提升。人才是区域发展的关键,争夺高端人才已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领域。据公开资料显示,江苏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1076万人,在苏两院院士96人,江苏籍院士近300人,近190万名在校大学生,74万研发人才,还有大批工作在产业一线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江苏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可见一斑。但是我省人才优势还多停留在数量优势上,人才总量不少,但高端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还不够多。质量优势和结构优势并不明显,另外,科研人才优势明显但市场人才优势缺乏、基础领域人才集聚但高精尖领域人才缺乏的问题仍然存在,引领性的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产出不足,复合型企业家人才尤其缺乏。

有政策,但政策碎片化现象依然存在,利益分享机制激发动能不到位。近年来,江苏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创新的政策措施,如《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40条含金量高、突破性大的创新政策;在人才方面,出台了《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提出了26条吸引力强的人才政策;在知识产权方面,出台了《关于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18条知识产权政策。这些政策在推动科技创新、吸引人才集聚、发挥知识产权作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也发挥了良好作用。但政策碎片化现象仍然存在,统筹力、协调性尚需进一步加强,整体创新的战略目标还要更加清晰坚定,创新潜能发挥还有不少空间,创新能力提升依然任重道远。

突破思维束缚,实现思想转变

创新思维决定创新理念,要形成更强大的创新引领力量,构建创新生态系统,需要突破旧的思维束缚,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思想的转变实现实践的创新。

要素思维转向活动思维。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大多仍然停留在要素创新阶段,各地发展竞争仍然表现为要素的竞争,各地创新政策的出发点也多表现在对要素的吸引和集聚。虽然重视了创新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但对创新的力量和活跃度重视不够。新发展阶段的创新强调的是演化思维,是动态的、交互的、开放的、发展的。动态是其最大的特征,也是其生命力所在。用活动思维来推动创新,就是要着眼于创新要素的动态发展、集聚扩散、演化共生、优胜劣汰,更多以市场化手段推动创新,在要素的动态交互中实现创新力量的增强和发展。

边界思维转向跨界思维。传统的发展和创新是区域的、分割式的创新,这是由地区分割、国家边界和区域划分的现实条件导致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除军事保密等领域外,创新越来越超越国界,创新活动的全球协同、网络协同、区域协同、离岸协同成为现实,创新的边界日益模糊,创新的融合日益深化,跨界创新的优势日益凸显。提升创新引领力量,要摈弃边界思维,树立跨界理念,通过物种的交互和创新的融合,打破国界、区域、企业等组织机构壁垒,让各类创新主体跨界合作,最大化释放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和潜能。

结构思维转向功能思维。创新引领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而是一个功能性的系统。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组织关系不是结构性的连接关系,而是由物种特性决定的动态的功能关系,通过功能作用的发挥形成动态发展的生态链。通过功能思维构筑创新系统,壮大创新力量,就是要从加法思维走向乘法思维,通过培育引领性研发机构、扩散型优势高校、研发型龙头企业、顶级掠食者企业、有吸引力的创新政策、有感召力的区域创新文化等功能强大的创新磁场要素,以强大的功能抢占创新生态链的高端,发挥乘数效应,形成有竞争力的创新体系。

外力思维转向自组织思维。创新力量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和功能,外来物种或者外力会打破原有的系统平衡,但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是通过系统内部的自组织特性,最终实现动态的平衡。江苏创新引领要牢固树立自组织的思维,既要发挥外来物种的作用、政府推动力的作用,但其作用发挥绝不是“拉郎配”式的机械组合和外力粘合,而是要通过“鲶鱼效应”式的外力作用,引发系统内部的自组织、自调节、自适应,最终实现创新生态的平衡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诞生全球性的领军型企业。

从工程化思维转向生态化思维。创新不是设计出来的,创新力量也不是计算出来的,构建创新系统,增强创新力量,要克服认为创新可以模具化生产、模块化组装、产品化定制的工程化思维,树立演化发展的生态化思维。生态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一个区域的创新系统一定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培育创新系统、提升创新力必须要用生态的思维,立足区域创新生态特性,促进创新生态不断演化、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物种不断丰富、创新力量逐步增强,实现特色化、生态化发展。

着眼关键环节,提升创新引领力

在创新要素加速流动的背景下,要积极构建竞争力强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的体制机制活力,增强科技政策的吸引力,增强各类创新平台的集聚力,增强创新文化的渗透力,在全社会形成浓郁的创新氛围。提升创新引领力,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强化创新战略的赋能力量。着力增强创新战略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集聚力量,坚定方向,把政府在创新力量提升中的推动作用、引导作用、保障作用更加现实地发挥好,突出创新制度供给,减少直接干预手段,减少选择性产业政策,更多地以间接引导方式创造全面公平竞争环境为方向。如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要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强化区域协同、强化环境营造、强化生态互补,打造更多依靠内生力量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增强创新政策的协同力量。要强化功能性创新政策供给,由支持型政策向普惠型政策转变,由资源倾斜型政策向环境营造型政策转变,进一步强化政策的整体效能和吸引力,通过政策协调和政策整合,解决创新政策的碎片化问题,来提高创新效率、实现战略目标。如江苏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江苏智能制造产业的提升,需要有创新政策的协同推进,才可以达到聚力创新的效果。

集聚创新要素的开放动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类平台的要素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资源集聚度,通过集聚增强其动能;另一方面,要始终以开放的格局运用和整合资源,让世界资源为江苏所用,方可建成创新高地。这就要求打破平台边界限制,打通江苏各区块创新要素流动的障碍,提高创新要素流动的顺畅度和效率,吸纳引入全球积极有效的资源进入,形成创新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和环境优势。

突出创新服务的支撑力度。建设系统性的服务机制,这是政府应该重点推动的方面。创新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创新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创新要素流动收益机制,创新链条的全面服务支撑体系,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在良性环境,让创新的技术、好的创意能够迅速地得到环境和服务,转化为产业动能,如知识产权转化为产业活动。

促进创新系统的交互活力。在提升创新引领力的过程中,要把提升交互性和活力度作为创新系统发展和培育的重点,把交互和活力作为创新活动评价的标准或因子。只有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在系统中有着丰富的交流、互动、合作,才能促进知识的扩散、资金的流动和市场的分享,这需要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线上线下的互动网络建设、创新创业社群建设方面得到更充分的重视和实现。

随着科技创新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实力和发展活力,已不仅仅是创新要素的简单集聚和重复叠加,而是更加表现为基于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的创新引领力度。江苏完全有条件通过内外部创新要素的组织和环境的构造,提高资源活力,促进要素互动,实现功能聚合,营造生动环境,让创新生长起来,生长得更好,使创新引领不只是停留在数量和质量上,更能够在力量上胜人一筹。

(作者系江苏省工商联副主席)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