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化思维是省委书记娄勤俭倡导的重要工作方法。在2017年10月30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会议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要把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作为我们今后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最根本的依据,坚持系统化思维,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深层次研究发展规律,谋划江苏未来。此后,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有关调研和会议中,多次提出要坚持系统化思维,强调“江苏作为发达省份,经济总量大,未来发展的格局要更大、视野要更宽、系统性要更强”。
一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20世纪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三论”,对自然、社会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32年,贝塔朗菲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思想,进而在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关联性等基本特征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他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中各要素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手从人体中砍下来就不再是原来的手一样,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也将失去原有的作用。
作为一门科学,系统论诞生于20世纪,但作为一种思想,系统思维其实源远流长。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人类在知道系统思想、系统工程之前, 就已在进行辩证地系统思维了。”确实,不管是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还是我国古代“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等思想,都是人类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系统思维的印证,但朴素系统概念的自发应用,并不等同于现代系统化思维的自觉践行。实际上,由于人们生活、工作于某个局部,每个人的身边都存在着自己直观不到的整体,一旦不自觉,就有可能背离系统化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坐井观天”“以偏概全”“面东而立,不见西墙;面西而立,不见东墙”等都是其表现。纵观历史,即便是一些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大科学家也时常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错误,这启示我们,坚持系统化思维,不能仅仅靠原始的自发意识,而要靠有意识的自觉。
上世纪,系统论诞生后,随即在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等领域得到运用并取得巨大成功。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系统论不仅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而且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小到体育比赛,比如人们发现,从NBA 挑选最佳的中锋、前锋和后卫组成的球队,每个位置都选择实力最强的最优人选,组成的球队反而不是最优的。只有既考虑到每个位置的需要又考虑到整个球队的需要,这样的球员组成的球队才是最优的球队。大到军事装备建设,比如代号为“下士”的美国第一代导弹的动力装置选用的是美国已有的最好的发动机,然而这个发动机装上去后,效果却很差,原因在于发动机设计者完全没有考虑过使用它的“下士”导弹这个更大系统。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只有自觉坚持系统化思维,才能在复杂的局面中攻坚克难、把握主动。
二
作为东部沿海省份,江苏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万亿元,预计2017年将突破8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152元和17606元。与此同时,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来审视江苏工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创新发展不平衡,江苏在国家创新布局中的地位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南北梯度发展差异明显,协调发展还不充分;全面小康建设不平衡,很多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发展还不充分;党的建设工作不平衡,运用机制调动干部积极性的工作做得还不充分。
这其中的问题,每一个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比如,富民、创新、生态,看起来是不同的三个系统,实际上三个系统之间有内在联系,互相有影响,同时统一于江苏发展这个大系统中。如果不把富民、创新、生态问题统筹起来考虑,就可能陷入误区,要么是为了富民而不惜牺牲生态,搞一些低收益、高污染的低端产业,要么是认为抓了生态就没法抓发展,于是消极作为。实际上,生态搞得好,环保产业发展得力,照样也是富民之道。再如,苏南、苏中、苏北,是江苏三个发展阶段各不相同的区域,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同样互相影响,同时统一于江苏发展这个大系统中。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跳出地方看地方,跳出区域谋发展,才能找准方位,避免同质化竞争。这启示我们,不管抓什么工作,都要有系统化思维,善于处理好总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防止顾此失彼,挂一漏万。
从全省看,坚持系统化思维,最关键的是要系统、辩证地统筹谋划工作,根据事物的有机联系把握必然趋势、应对策略。在工作目标上,要把握省情实际和阶段性特征,把各项工作放到全省大盘子去思考,放到服务全国大局中来考量,搞清楚自身的方位和作用,弄明白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在工作方法上,要顺应内在逻辑,强化系统谋划,善于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现在到将来,注重系统和各个子系统的层次结构,注重速度和质量的统一,注重动力机制和反馈机制的协调;在工作推进上,要综合施策,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统筹谋划政策,科学配置力量,协调推进落实,保障各项工作衔接有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
运用系统化思维谋划江苏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战略谋划,才能提升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对江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对江苏提出了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推动“五个迈上新台阶”、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大要求,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苏的具体化。“强富美高”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定的向、指的航;“五个迈上新台阶”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把的脉、点的穴。加强顶层设计,就是要牢记嘱托,不辱使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党的十九大的新部署新要求,以敢为人先、敢于探索的创新之举,深入思考如何把握工业强国建设中的江苏定位,如何跨过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拐点,如何展现乡村振兴的江苏作为,认认真真答好“新时代三问”。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探路,以接续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实实在在成绩,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运用系统化思维谋划江苏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先声。作为东部沿海地区,江苏发展快于全国,发展遇到的问题也早于全国,江苏经济外向度高、受到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也较大,在外界辐射带动力强大的同时自主性相对较弱。用系统化思维谋划江苏发展,就是要把江苏放在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下来审视,找准特色优势和短板不足,对症下药,因地施策,特别是要加强对如何跳出“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进行研究思考,积极化解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就目前而言,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技术变革趋势,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等问题加强谋划思考,深入分析研判,拿出有效应对之策,力求以重点突破引领、带动、推进全局发展。
运用系统化思维谋划江苏发展,必须注重综合平衡。要特别注意兼顾当前需要与长远目标,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和谐。总体来看,目前我省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对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仍有很大空间,仍要付出艰巨努力。坚持系统化思维,就是要把解决江苏发展的“四个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和主攻方向,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系新华日报评论部副主任)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