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的重大发展机遇

发布时间:2018-01-30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方建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江苏而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可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为此,省委书记娄勤俭201711月在首期省管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轮训班上强调,要充分看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蕴含的重大发展机遇,抢占先机,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今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对此,我们应该进行深度思考和深层次谋划。

主要矛盾转化蕴含着多层次的江苏发展机遇

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会在发展中形成更高水平的消费需求,并且不断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这个过程必然会蕴含着多层次的江苏发展新机遇。

第一,释放更高水平的消费需求,蕴含着江苏长期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机遇。众所周知,消费需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落脚点和新的起点,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需求的强弱影响着社会再生产的实现程度,从而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我国消费需求的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密切相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已经导致人民消费需求的内涵与外延分别得到提升与拓展,反映出了新时代消费需求的换挡和升级,从而催生出了更高水平的消费需求。这样的消费需求,可以引导未来江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有利于解决江苏经济发展中的内需错配问题,从而能够带来江苏转型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支撑江苏长期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超过3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在通过形成和释放更高水平消费需求的方式有力地支撑着全国和江苏的经济增长。从长期看,更高水平消费需求必将成为经济增长最大的稳定器,超过3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理念的变化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将使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从而为江苏长期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解决不平衡发展问题,蕴含着江苏持续优化区域供给结构的机遇。江苏的发展不平衡,最主要体现为区域不平衡、产业不平衡和领域不平衡。一是区域不平衡。最突出的是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苏南地区凭借外向型发展模式使经济社会发展达到甚至超越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苏中、苏北地区的发达程度与苏南有较大差距。从数量差距看,2016年,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经济总量结构比为57.3∶19.6∶23.1。从质量差距看,截至2016年底,全省11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有8000多家在苏南;省级以上高新区,分布在苏南的超过70%;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80%以上是苏南创造的。二是产业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制造业的不平衡,制造业中先进制造业相对于传统制造业的不平衡。江苏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已经超过制造业,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50.5%,还远远低于发达经济体60%—70%左右的水平。同时,在制造业中先进制造业发展也相对滞后。三是领域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发展一马当先、奇迹频现,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虽稳步推进,但与经济领域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生态文明发展的差距则更大。解决不平衡发展问题的过程,将倒逼江苏逐渐由不均衡发展战略向均衡发展战略转变,全面优化区域供给结构,从收敛不平衡、化解区域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这些矛盾的叠加效应中抢得发展新机遇。

第三,解决不充分发展问题,蕴含着江苏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机遇。当前,江苏发展的“不充分”突出表现是发展方式转变不充分、社会事业发展不充分、生态环境保护不充分。从发展方式转变看,虽然江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切实成效,全省的经济发展正在从传统的靠拼物质资源、拼劳动力向拼科技创新、拼人力资本转变,但这种转变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尚未从根本上见效。从社会事业发展看,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这些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从生态环境保护看,虽然近年来整个社会环保意识在增强,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逐渐落地,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解决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要求,将倒逼江苏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重要任务,一方面瞄准国际标准提高产业水平,另一方面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从而抢抓到又一个发展新机遇。

呼应主要矛盾转化将为江苏开拓多维度的发展空间

按照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蕴含发展机遇这个逻辑推演,更高水平的消费需求以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新要求,可以为江苏开拓多个维度的发展新空间。

第一个维度:开拓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巨大空间。制造业是江苏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优势所在,江苏的未来仍然要依靠制造业。根据2016年度统计公报,江苏工业生产体系门类齐全,具有较强优势的制造业生态链,先进制造业占比约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均居全国第一。在制造业具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能够进一步触动江苏从全领域着力打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打开制造业发展的新空间。一是制造业将依靠更高水平的消费需求导向,实现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转型,智能制造会成为全省制造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第五代移动通信、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电网、集成电路、物联网、新材料等高端制造的发展将形成新的增长点。二是在追求均衡发展和充分发展的过程中,先进制造业比重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新型制造体系将加快构建成功。江苏制造业将继续在“中国制造”中走在前列,并在纳米产业、石墨烯产业、物联网产业等重要产业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三是以苏南为主的各地区在创新驱动下将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标杆,培育出更多享誉世界的“江苏品牌”。

第二个维度: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空间。对于江苏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先导性、支柱性特征和较突出的比较优势,所以需要优先发展。江苏是在全国率先部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已经相当显著,“十二五”期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规模实现了翻番目标,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4.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1%。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过程中,江苏可以为方兴未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续发展开拓出更加广阔的质量与效益空间。十三五期间,江苏将主动呼应主要矛盾转化,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加自觉地贯彻五大发展新理念,更关注“一中心一基地”建设的实际需求,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7万亿元,产值占制造业比重达到3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江苏曾更多地注重它的产业规模和发展速度,十三五期间则将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发展、高端发展、融合发展、提质发展和绿色发展,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拓展广阔的质量与效益空间。

第三个维度:开拓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发展空间。幸福导向型产业是指以满足人们的多元幸福诉求为导向,以健康、绿色、时尚、智慧为特征的新兴产业,这类产业主要包括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数字娱乐、智慧化社会管理服务等。由于“美好生活需要”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其对应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所以在呼应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之下,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就可以为幸福导向型产业开拓出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大力推进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的主体壮大行动、载体建设行动、展会开拓行动和服务保障行动,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典型代表的江苏幸福导向型产业将会达到体现江苏“实力”、彰显江苏“品质”、打造江苏“特色”的发展水平。

抢抓机遇和开拓空间依赖正确的发展方略

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要想快速抢抓相关的发展机遇,有效开拓相关的发展空间,必须依赖一系列正确的发展方略。

以实现人民幸福为发展目的。必须明确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造福人民,抢抓发展机遇和开拓发展空间都要以此为导向,发展的所有方面、所有过程、所有举措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一是要更加注重使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在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定位上,以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富裕、得益、受惠作为出发点和最终价值追求。二是要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均衡发展。“美好生活需要”描绘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体现出他们在经济、法治、科教、医疗、养老、生态、文化和制度等各个方面的美好愿景,核心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均衡发展。抢抓发展机遇,既要关注物质财富创造,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要专注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开拓发展空间,既要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伟业,又要推动发展成果的共享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主攻方向。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经济体系,不同的经济体系在促进平衡发展、推动充分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在特定的实践维度下,一个区域经济体系的内涵与框架结构状况,会对其抢抓发展机遇和开拓发展空间产生根本性影响。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阶段,只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使更高水平的消费需求得以满足,才能使发展的平衡性、发展的充分性有坚固基石。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江苏呼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抢抓发展机遇和开拓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由现代化动力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运行体制构成。江苏应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建立起创新驱动发展的现代动力体系,培育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好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现代经济运行体制。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在发展中进一步提高供给水平和供给质量。一是要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江苏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二是要集中解决产品与服务的安全性、舒适性、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多样化、高质量、精准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要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积极构建全球共赢价值链,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打造“智造”和“创造”强省。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制度保障。以往发展中之所以出现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其背后的重要原因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不科学。今后江苏要想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所倒逼出来的发展机遇,必须重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制度保障。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用制度创新来纠正不正确的发展理念,不断强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制度供给;要用体制机制改革来保障发展主体的权利,激发社会活力,提升社会创造力;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发展走向平衡和充分。

(作者系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