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说到安置房,总觉得它和商品房不能比,尤其是物业管理,无论是环境卫生还是安全保障,都不尽如人意。拆迁安置小区的管理和服务应该什么样?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滨江和园安置房小区,高大上的管家式服务颠覆了我的想象。
居民们享有设施齐全、内容丰富的生活中心
江浦街道是浦口拆迁安置小区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且多为混合安置小区,辖区内滨江和园共有安置房屋19栋,安置居民3108户,入住率约为80%。为了给安置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补齐保障房小区管理短板,小区新建了睦邻生活中心,总建筑面积1400㎡,里面的设施非常齐全,内容也特别丰富。其中,开设的家宴坊,是这里的一个特色服务项目。一层楼作为宴会厅使用,至少可容纳12桌酒席,小区住户只要提前预订就能免费使用一天。“红白喜事,我们的风俗是要办一天,中午吃捞面、晚上才是正式的酒席,下午大家就在家里玩一玩。所以如果去外面饭店,不但不方便,花费也高。比如这次办酒,买菜、肉、烟、酒一共只花了一万多元,要是在饭店,一天下来三万元都打不住。”一位正在摆酒席的居民高兴地告诉我,“相比于去饭店,我们还是习惯在自家摆酒席,没想到没了农房小院,现在有了睦邻生活中心。”
除了宴会厅,中心还设有“七彩乐园”供学龄前儿童玩耍,有“健康之家”为老人提供血压血糖测量服务,有“放学来吧”解决孩子放学后无人照看的问题,还有书吧、书画室、影院、棋牌室等众多功能区。我还了解到,居民们还享受到了好多商品房小区都没有实现的服务,如生鲜便民柜。不同于一般的快递柜,这里可以存放生鲜产品,再也不怕因为无法及时取快递而导致生鲜产品变质。地下停车场提供的自助洗车服务,也让很多居民觉得既方便又实惠。
拆迁安置小区的管理服务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热点和难点
滨江和园是浦口区建成较早,入住率较高的一个重点保障房小区。小区通过建立物业管家式服务,突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打造服务阵地,丰富服务内容,有效缓解了拆迁安置小区矛盾,进一步提高了居民满意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与亲朋好友的交谈,我还进一步了解到,全区已建成使用的拆迁安置小区,在管理机制和综合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属地管理和户籍管理的矛盾。拆迁安置小区基本都存在拆迁安置居民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分离的情况。一方面有些拆迁安置居民从自身考虑不愿将户口迁入安置地所在社区,另一方面由于拆迁政策、拆迁安置房产权证明未发放等原因,致使有些安置户不符合派出所户籍迁移条件。目前,这种属地管理和户籍管理并行的服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办事不便,特别是相对偏远的农村社区,办事要来回跑。
农民心理和市民身份的矛盾。拆迁安置居民在“从平房到楼房,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存在难以适应的问题。一是经济生活水平不高。大部分安置居民主要享受征地代劳政策,一般在400—1000元/月不等,只能保障基本生活,就医支出和家庭其他突发开支不足是居民反映的主要问题。二是生活习惯改变困难。楼道乱扔垃圾、杂乱堆放、毁绿种菜、停车混乱、散养家禽等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拆迁安置居民仍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集中居住的管理难度较大。三是邻里融合有待提升。由于混合安置小区的居民来自不同街道或社区及外来务工租住户,邻里矛盾呈多发、琐碎、反复等特点。四是社区参与意识不强。大部分拆迁安置居民对社区事务关注度不高,对社区活动参与度不够,与社区工作人员保持距离,这些都给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带来困难。因此,对拆迁安置居民的市民意识培养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求剧增和服务缺位的矛盾。拆迁安置小区目前对于居民不断产生的各类服务需求尚难满足。一是综合服务不足。属地社区服务多以物业服务为主且基本由社区直接承担物业管理,一方面物业服务单一且效率不高,另一方面牵扯社区工作精力。二是社会组织缺位。社会组织参与安置小区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部分小区通过引进支持性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服务。三是服务阵地不足。早期拆迁安置小区存在未配套服务用房或配套但未交付给社区使用的情况,使得社区在小区无服务阵地、小区周边出现占道形成的临时菜场、便民超市等公共配套设施无场地可用。
破解矛盾和问题,考验着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
一些拆迁安置小区或多或少存在上述的矛盾和问题,而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考验着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为此,政府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强组织化管理。一是做实网格服务。在拆迁安置小区内科学划分网格范围,探索网格长专职,建全社区网格员队伍,建立楼栋信息库,常态入户走访,摸清小区人群需求,为小区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奠定基础。二是用好“领头人”资源。充分发掘小区党员干部、居民能人、乡贤骨干,发挥其人缘关系、地缘关系优势,汇聚民情民意,及时化解矛盾;建立物业与居民对话机制,回应居民物业服务需求。三是引入专业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提供专业服务,适时建设小区社会组织服务站,丰富服务内涵,长效服务供给;通过建立不同类型项目、团队、组织、活动的形式,引导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提高居民组织化程度。
探索社区化改造。一是适时建立服务机构。对已建成的较大体量的拆迁安置小区,适时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配备场地、专人、资金支持管理服务,改善社区服务条件;一般体量的拆迁安置小区应纳入属地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服务购买等方式不断拓展和均等服务内容。二是适时调整社区规模。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可在切实保护农民根本利益前提下加快撤村建居;体量较大的小区可考虑新建社区居委会或实施分片管理,通过由村向居的转变带动管理服务的转变。三是适时实施专业自管。有条件的小区可选取试点,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按照市场标准实施物业自管,并逐步过渡到市场化的物业管理。
加快市民化转变。一是引导居民自治。以楼栋为单位试点居民联席会议机制,对小区道路硬化、基础设施维修、停车管理等与居民生活切实相关的事项进行决策,培养小区居民自觉参与小区事务的能力和意识。二是开发公益服务。鼓励居民间的生产生活互助,如物资交换、图书共享、低龄与高龄老人互助养老等,为小区居民提供公益服务与社区活动参与的渠道。三是拓展志愿服务。通过开展“邻里节”“亲子会”“运动会”等社区睦邻活动,充分发掘居民活动骨干,并逐步培养成为居民志愿者的中坚力量。在小区老年文体队、安全巡防志愿者队伍、交通志愿者队伍的基础上,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到小区(社区)的志愿服务中来。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