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全国第一方阵。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推进力度,重点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结构业态优化、资本市场建设、产业集约集聚,全省文化产业呈现出全方位、纵深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以政策法规引路护航。继国家和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后,江苏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20条政策措施》《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创建实施办法(试行)》《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江苏省开拓海外文化市场行动方案(2016—2020)》《关于加快提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水平的意见》《关于加快提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水平行动计划》等文件,确保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以文化活动引导发展。江苏连续五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以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工艺传播设计大赛和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三项赛事为主,每届会根据每年社会发展的侧重点设置不完全相同的奖项和主题。各地也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如南京连续五届的文化产业“金梧桐奖”,共设置了“‘金梧桐’文化企业十强”“南京文化创意企业十佳”“南京文化产业创新奖”“南京文化创意设计奖”“南京文化产业年度贡献人物奖”五个奖项,助推南京加快建成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苏州自2012年起每年4月举行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突出创意设计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产业链中的前端引擎作用。
以新型业态引领创新。2017年5月到2018年1月,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主办“网约最江苏,网聚正能量”的网络文化季活动,开展了60项精彩纷呈的主题文化活动,吸引了2000多万网民参加,涌现出一大批“发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优秀作品。2018年7月,“江苏网络文学谷”落户秦淮,省市区三方共建“江苏网络文学谷”,致力于实现将其建设成为江苏网络文学发展示范区,成为中国泛娱乐产业内容核心区的发展目标。
江苏文化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文化产业集中度小,文化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偏弱,缺乏在业界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等。推进新时代江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系统思维盘活文化产业“一盘棋”,更好地促进文化发展“三个高地”建设。
做强文化企业,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对标全国领军文化企业,寻找差距和机遇,创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江苏文化企业和品牌,有效提升文化企业跨地区经营的能力。在发挥国有文化企业优势的同时,鼓励中小型文化科技类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的合作,通过国有文化企业的“鸟巢”,孵化出一批既能代表先进文化,又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型文化企业。鼓励民间资本和资源融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局,探索建立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加快有条件的企业上市,通过上市培育企业壮大,推动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在海外兼并重组,推动文化企业获取国际成熟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研发团队和市场渠道,由此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的体量和质量。
推进“文化+”,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既推动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和领域进行跨界融合,又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旅游业、农业等深度融合。特别是发挥制造业强的优势,促进文化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江苏是制造大省,但文化产品制造能力与制造业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将江苏优秀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植入制造,文化类产品的产值较低。为此,要着力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无缝对接,通过文化元素与制造业产品结合,提升江苏产品文化附加值。
引导文化消费,提高文化产业产品供给水平。深刻理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充分发挥文化消费对于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共享感、幸福感的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文艺作品创作、文创产品生产,让江苏文创产品成为江苏历史文化底蕴、当代道德风尚的代言。精准了解和把握文化消费市场需求,提升“三馆一站”、大剧院等文化空间的服务功能,盘活文化资源,开发自有IP文创产品展销功能,做好文化“策展”工作。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建设文化消费综合体,设立以文化为主体的商业空间,打造艺术集市、生活美学中心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同时,加强对文化受众的正向文化消费引导,引领社会形成正向文化共识,帮助受众树立“有文化、高品质、会生活”的理性消费理念。
把发展文旅产业作为突破口,做靓产业名片。江苏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文人墨客辈出,传统戏曲文化璀璨夺目,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江苏各地对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层次深浅不一,大多侧重于单个项目,没有形成系统的、全生态的整体产业化发展规划,如书画、戏曲等仍处于小众化状态,产业化程度不够高,总量规模偏小。要着力形成文化作品共同创作、文化资源共享的新机制,实现产业规模扩展,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综合效益。鼓励文旅融合的规模项目建设,充分挖掘旅游元素,提升旅游业文化内涵,尤其是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的结合,把更多文化元素全方位注入到旅游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完善旅游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链条,彰显江苏地域特色。
加快交流交易平台建设,提高文化产品知名度。江苏有当代中国一流的书法、绘画大师,有名满天下各类的工艺大师。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78人,位居全国前列,但这些高端艺术资源有待形成一个包含上下游环节以及中介环节(如评鉴、经纪、策展、投融资等)的艺术品交流和交易产业链。应鼓励国有文化企业建设艺术品产销中的中介环节,建设有公信度的艺术品与文创产品的大型交流交易平台,激发江苏广大艺术家、工美大师、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创作热情,为他们的作品提供交流、交易的平台。鼓励设立有自主产权的文化类电商平台,扩大江苏独有IP的文创产品的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的推广和贸易交流,通过海内外贸易基地共享辐射网点,提升文化产品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文化企业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主动借助这些平台,拓宽江苏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