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为何提出“立国由于人才”

发布时间:2023-06-27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胡子昂 何建华    

张謇,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江苏五才子之一。张謇一生全心从事实业和教育活动,而重视培养人才、善于引进运用人才、尊重并聚留人才,是他发展事业、取得成就的关键。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提出了立国由于人才”“无人才不可为国的观点,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提到了立国、治国的高度,是其强烈的爱国激情与对救国途径理性思考相结合的产物,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父教育理念坚持人才自立

1895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走上了从事实业、教育的道路。大生纱厂从1895年筹建,到1899年试车投产,由于经营得法,成为中国棉纺工业初创时期最成功的一家企业。然而艰难曲折的创业实践和经历,使他格外深切地认识到人才问题对于企业成败的重要性。

建厂之初,多依赖外国技术人员,当时的中国,无纺织人才可言,外国工程技术人才也相当缺乏,即使受聘,要价特高。尽管如此,张謇还是咬牙高薪聘请了英国工程师汤姆斯和机匠忒纳,还特地造了一座洋楼,请了西餐厨师,百般伺奉,唯恐不周。汤姆斯个人的月薪相当于普通工人的二百倍,但一个月只到工厂来几天。特别是企业的技术管理权操在洋人手里,处处受到他们制约和摆布。张对这种状况非常气愤,又经常提心吊胆过日子,从事纺厂者十有八年,以是为恫恫者亦十有八年”“夫如是则安足以自立之一日哉,由此,他痛下决心创办专门学校,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在他的努力下,1912年以大生纱厂工房为教室,办起了纺织染传习所。第二年,建独立校舍,定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13年,张謇任农商总长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发表就职演说,宣布施政的四大要端,其中就有设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该校从1914年筹建到1915年建成,地点在南京。毕业于该校者前后百余人,皆为后来我国水利界栋梁。张闻天、沈泽民等革命老前辈,都曾在这里就学,以后又走上革命道路。1918年,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毕业生协助上海厚生纱厂排装机器,获得成功。1921年在筹建海门大生三厂时,英国工程师惠令登只因准备的洋房尚未竣工,到任两天即拂袖而去。关键时刻,纺校毕业生承担了排车安装任务。开车后,成纱质量匀洁,成为棉纱市场畅销产品。张謇的三哥张高兴地说:纺校的学生争了气,又省了钱!

据统计,秉持父教育、母实业理念的张謇,一生主办或参与创办了370所小学、6所中学和近20所大学,几乎涵盖了所有教育门类,为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无怪乎胡适这样评价张謇: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借异域之才供吾之用

张謇认为,国与国的竞争就本质而言,是学问之竞争也,他主张为其先者,在借异域之才。西方国家领先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拥有中国所缺少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国内尤其是南通当地技术人才的奇缺,强化了张謇借才异域的想法。

当时,南通沿江一带受潮汐冲刷,江岸坍塌严重,大片良田被毁。19169月张謇主持成立通州保坍会,请来年仅26岁的亨利克·特莱克担任驻会工程师。出身荷兰水利世家的亨利克·特莱克来通后,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起早贪黑地勘察江岸,当月便递交《保坍计划报告书》,声名大噪,让原本还受到各方质疑的张謇不胜欣喜。

此后,在张謇的全力支持下,有西人办事之勇、负责之专,而无西人自奉奢逸之习气的亨利克·特莱克,率领张謇精心挑选的本土助工们,以塘柴、芦苇为排,沉石筑楗,在迎流顶冲处,再增建护岸护坡。短短几年,完成天生港至任港口的10座水楗,起到了分杀水势的效果。如今,当年的数条水楗仍屹立江边,仿佛巨人的手臂,阻挡着江涛对大堤的冲刷。除了保坍会的工程外,亨利克·特莱克及其中国徒弟们还建造了大型水闸1个、中小型水闸7个、桥梁1座和水库6个,并完成了3条道路的规划图纸设计,改良了盐城大丰的盐碱土壤,其中有不少便是当时中国新秀们出师后的独立手笔,在盐垦、造田等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謇在举用异域人才办实事的问题上始终有着宽阔的胸襟和堪称前卫的理念和视野,他还聘用了荷兰、丹麦等欧洲国家的工程师或建筑师作为西参。在这些外国友人的协助下,张謇在保坍、盐垦和教育等各项事业中无往不利,这些朋友直接或间接培养了南通本土第一批致力于各项实业和工程的人才,对南通的人才自立自强和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尊贤重士之策聚才留才

张謇穷毕生之精力办实业、兴教育,始终以求贤若渴之心引才、育才,以尊贤重士之策聚才、留才,在家乡南通汇聚了近代较多的国内外人才。

1919年农历重阳节,南通城里的人们奔走相告,状元公的更俗剧场建成开业。更俗,意指更除旧俗、树立新风。张謇始终认为,教育以通俗为最普及,通俗教育以戏剧为易观感。翌年1月,更俗剧场承办了千载难逢的盛事,京剧北派魁首梅兰芳与南派泰斗欧阳予倩同台献艺,前后11天,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张謇几乎场场必到,诗情勃发,写下了十多组《传奇乐府》,不吝赞美之词。其实,早在南通伶工学社也就是我国第一所戏曲学校筹建时,张謇就诚请梅兰芳前来助力。梅兰芳担任了名誉社长,并对赴通演出的邀约欣然应允:闻命之下,欣幸无似。为迎接梅兰芳的到来,张謇在城外专门建了一座牌楼,取名候亭,以示尊重和推崇。又在更俗剧场的前台大门楼上新辟了梅欧阁,借以纪念南欧北梅在通相会,并精心撰写了一副对联南派北派会通处,宛陵庐陵今古人。此后,梅兰芳又应张謇之邀两次来通献演,开启了梅氏父子与南通的百年情缘。

对梅兰芳如此,对当时正协助自己进行戏剧改革的欧阳予倩,张謇更是给予了极大的信任与器重,先是派他北上为伶工学社招收学员,接着又派去日本考察戏剧和剧场。回国后,让他主持伶工学社的校务工作,又负责审定更俗剧场的图样。剧场落成后,又由他主持制订规章制度,全面负责行政管理。欧阳予倩也深感张謇厚我,遂以其卓越的才识和踏实的精神,把每项工作都干得有声有色。

正是得益于张謇的聚才、留才之策,当时的江北小城南通邀请到了美国杜威和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等前来讲学,吸引到了王国维、陈衡恪、江谦、朱东润及日、德等国外教前来任职;一代针神沈寿在此主持女红传习所,使誉满天下的仿真绣得以传承;写下通州从此属吾乡的韩国诗人金沧江寓居22年,出版著作30余种……一时间,南通名流云集、群贤毕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回望百余年前张謇以教育强国、以人才立国的思想与实践,正是为了赓续一种精神,传承一份责任,笃定一条道路。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张李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