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江苏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3-06-27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韩顺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标志着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已成为全党共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文化发展必须在数字领域继续发力,引领文化数字化发展趋势,打造数字文化和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全面提升数字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为江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江苏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文化数字化转型和发展,一直走在文化数字化探索的前列。

江苏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有序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是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基础支撑。江苏历史悠久,文脉源远流长,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每一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2016年启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全面梳理江苏历史文化脉络。2019年正式启动《江苏文库》数字化工作,目前已完成《江苏文库》数据库一期工程。与此同时,旅游景区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非遗数字化等工作也在全面推进,整体提升了江苏文化资源数字化的进程。但在地方基层、农村,还有更多数量的地方志、村史和民间文化待收集整理,尤其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流失速度加快,需要进一步增强数字化保护和利用的力度。

国有文化企业承担起江苏文化数字化发展的重任江苏国有文化企业占据主体地位,且市场集中度高。江苏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的全部为国有文化企业。在推动数字文化供给方面,国有文化企业的优势较为明显,表现为容易统一指挥、统筹管理,便于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效益。2020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依托广电网络,建立国家文化专网。江苏有线承担起华东区域中心建设任务,抢得文化数字化的先机,让江苏在文化数字化方面有着较好的基础。当前,江苏国有文化企业仍然以传统文化业态为主,虽然开启了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大了数字化转型力度,但仍多为内容的数字化传输,没有形成实力强大的数字传播平台,在云计算、沉浸技术、高清视频、算法传播等新技术、新业态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

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基础较好江苏依托南京图书馆建立了江苏文化信息资源工程,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江苏省分中心。为扩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水平,采取共享、购买和自制等多种方式逐步扩大数字资源量,接入国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加大电子资源购置量,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逐步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完成公共数字文化工程1个省级分中心、109个市县(区)支中心、1300多个乡镇(街道)和近2万个村级基层点的建设任务,形成了涵盖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和村的5级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了全省110个公共图书馆的VPN网络连接全覆盖。搭建覆盖全省文化馆(站)的江苏公共文化云平台。加快建设数字农家书屋,全省建成16242个数字农家书屋,覆盖1万多个行政村。总体来看,江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但还存在着社会关注度和转化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需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

拥有数字技术优势和政策支持条件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中,江苏数字化综合水平位居全国第五位。国家技术预测调查显示,江苏在超级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领域创新水平位居国际前列,拥有较强的数字技术优势。在政策保障方面,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把文化数字化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明确了文化数字化建设发展方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实施数字化引领工程,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江苏率先出台实施意见,构建了文化数字化建设政策支撑体系。

当前,文化数字化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战略选择。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稳健、有效、可持续地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江苏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加大支持力度优化文化数字化战略政策体系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首先需要有对文化资源的整体运作和配置能力,其中,政府发挥更大的主导性作用。要坚持扬长避短,加强宏观引导,确立文化数字化提升的重点方向,把数字文化作为江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的重大项目推动工程。在组织层面,可统筹宣传、财政、工信、文旅、人社等不同部门共同参与,出台税收、贴息、增贷、资金扶持等一揽子配套支持政策,形成政策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文化数字化提升成本高、人才少、缺协同等问题。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提升公共数字文化可及性积极推动江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充分挖掘长江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丝路文化、吴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的文化内涵,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运用数字技术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路径,让传统古村落、民俗、技艺等文化遗产永久保留在云端,推动优秀农耕文化的数字保护传承。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力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水平,实现供需在云端”“指尖有效对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升数字文化供给的力度和可及性。利用线上线下文化设施,搭建数字化文化体验场景。

加快国有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引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数字化传播平台,发力数字文化供给。提高数据采集能力,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运用算法、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注重完善文化产业数字化产业链,形成数字文化新业态,培育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加强文化领域的新基建,制定数字文化技术标准,塑造文化数据开放、共享和协同的产业市场环境。

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助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突破部门界限,进一步整合分别保存于不同部门的文化资源,更好地推动文化数字化。搭建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平台,服务文化资源数据的存储、传输、交易和数字文化内容的分发。完善数字文化产权交易、授权机制。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融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数字技术、版权要素供给链条,共享文化数据,形成数字化时代分工合作新格局,双轮驱动文化数字化。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

利用元宇宙推进文化数字化着力完善未来产业链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印发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指出,以虚拟现实新业态推动文化经济新消费,让优秀文化和旅游资源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活起来。数字时代的新征程上,要加强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发挥元宇宙赋能数字文化内容生产创新、传播方式创新、消费场景创新的作用,构建文化元宇宙产业链和产业发展平台。国有文化企业、数字技术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共同加强技术攻关,在未来媒体技术、元宇宙文创、元宇宙指数、虚拟数字人指数等领域展开研究。对博物馆、图书馆、出版社、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和引导,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用元宇宙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元宇宙+”的新生态,打造未来产业链。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紫金文创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非遗管理与品牌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张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