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就业形态的风险评价体系

发布时间:2023-07-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张宏如 马继迁    
 

新就业形态是建立在互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数字经济等产业革命基础上,伴随着消费升级迭代而出现的就业新形态,是就业体系的结构性变化。新就业形态已成为未来就业的重要方向。作为新生事物,新就业形态正不断呈现新变化,新变化导致传统监管等不匹配,不匹配产生诸多新风险,叠加变迁性和转轨性社会问题,风险共生现象凸显。因此,加强对新就业形态的风险治理成为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

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的重要意义

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是基于新就业形态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风险酝酿汇聚而产生的,这是由新就业形态自身的内涵特性所决定的。新就业形态是建立在新信息技术革命和新经济产业革命基础上的工作内容服务化、雇佣关系灵活化的全新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体现了三个维度层面的内涵:一是基础维度上,新就业形态的基础是信息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及消费升级推动;二是工作内容维度上,新就业形态的特点是服务化;三是雇佣关系维度上,新就业形态的属性是灵活化,时空上是传统就业形态正在进行时、尚未完成的结构性变化,具有鲜明未来属性。传统就业形态评价体系受到时空局限,不能完全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变化。因此,从新就业形态的本质特征出发,构建风险评价体系,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的逻辑起点。

目前新就业形态的评价条块分割、体系不尽配套,新技术等新生产力因素的演变促使新就业形态正呈现新趋势,而传统的就业政策评价等已不能完全契合新就业形态发展;需要置身新信息技术革命、新经济产业革命的新时代情境中分析当前新就业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和未来发展格局演化的内在关系,从全球性社会问题叠加的风险社会视角厘清现象与本质、困境与根源的逻辑关联,强化风险意识,需要前瞻性聚焦关键源头要素,形成以信息支撑量化分析源头干预为主、以突发事件逻辑分析应急管理为辅,研究其风险监测与风险预警等,建构起以防为主、导控结合的多元主体系统治理体系。

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结合宏观经济特点、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等建立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过程中,指标的选取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的设计要符合经济发展等规律,指标涵义明确,方法规范,测算标准,能够反映不同区域、行业的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的内涵和目标。二是前瞻性原则由于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设计的指标体系既要考虑当前的实际,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三是全面系统原则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设计要能全面反映新就业形态风险的基本态势、主要层面与实际情况,形成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评价。四是可操作性原则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应简单明了、便于测度,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尽可能多的内容。五是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以客观指标为主,主观指标为辅,主客观指标相互结合。六是宏微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考量微观层次劳动者因素基础上,重点通过宏观层次发展新业态经济、法律建设等,分析新就业形态产业基础、监管体系等,形成分层逻辑科学的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建构新就业形态风险的评价体系

传统就业形态下,通常会运用失业率、就业率、劳动力市场参与率等常规指标衡量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新就业形态的兴起,提高了劳动力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多重兼职、自由职业以及流动性自主创业打破了传统的定义和衡量标准,就业和失业边界越来越难以衡量。需要结合新就业形态实际情境,研究其风险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具体问题。

一是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体系的构成因子选取与指标体系的确立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依次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准则层分为一级准则层和二级准则层。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体系是目标层;在目标层下设立失业风险”“信用风险”“社会保障风险三个准则一层,即一级指标;失业风险下设立就业能力”“产业基础”“就业稳定信用风险下设信用制度”“信用技术”“信用文化社会保障风险下设劳动报酬”“职业安全”“社会保障”“满意度等准则二层,即二级指标;每个准则二层下面再设立若干个指标层,即三级指标。运用德尔菲法,将初步设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制成表格,向专家进行意见征询。在征询表上列出部分因素和因子,并留有一些空格,允许专家进行指标替换或指标增减。收回征询表后初步形成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确定运用德尔菲法,通过三轮专家征询,测定出因素与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具体测定过程为,首先,专家选择与第一轮征询。明确告知专家调查的主题及该项目目前发展的集中趋势。征求专家对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因素因子的意见。其次,评估征询结果与第二轮征询。将第一轮征询的结果制成表格发给专家,征求专家对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看法,请专家对每个因素赋予百分数。第二轮征询表收回后进行统计处理,用标准差法处理,反映专家意见的离散程度。最后,轮间信息反馈与第三轮征询。将第二轮征询的结果中各因素的平均值、标准差、检验结果列入第三轮征询表中,将专家的意见整理成正态分布的数据,对专家进行信息反馈与第三轮征询,最后得到协调程度高的结果。

三是新就业形态的风险评价体系为使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更加合理科学,在运用德尔菲法测定出因素和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的基础上,运用因素成队比较法确定权重。因素成队比较法将因素层或因子层的因素因子进行两两比较。最后将各因素因子比较值总计与所有因素因子比较值总计之和相除,从而得出最终因素因子相应的权重,并按照权重值的大小排序。通过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因素成队比较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因素因子进行相对重要性和权重的科学测定,在此基础上,各因子分权重乘以相应因素总权重,从而得出最终各因子的总权重。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在三个一级指标中,信用风险是相对最重要的因素,权重达到了0.4667,其余依次是保障风险与失业风险,权重分别是0.32160.2117;在所有评估因素的二级指标中,信用制度是相对最重要的因素,权重达到0.2349;在所有三级指标中,监管体系是相对最重要的因素,权重达到0.1217,这充分说明监管体系的重要性。

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既适用于评价新就业形态风险研判与系统治理标的实施结果,也适用于评估实施行为及过程,这也是构建新就业形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所在。赋予评估指标总权重和分权重,能体现新就业形态风险研判与系统治理方案的差异性和可比性,反映新就业形态风险各因素之间的变化,能够科学比较与择优新就业形态风险防范多指标、多属性的方案,为构建起审慎包容的新就业形态监管体系、科学研判新就业形态风险、实施智慧治理等提供重要基础。

(作者分别系盐城师范学院校长;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包咏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