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庄村,坐落于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畔。从这里走出的农民铜管乐团,第一次在欧洲舞台上奏响了中国农民的乐声。六年前在这里发生的一幕,则让马庄村再一次蜚声全国。
“我也要捧捧场。”习近平总书记一边笑着说,一边自己花钱买下村民王秀英做的中药香包。这是2017年12月,总书记在马庄村考察时发生的温暖场景。
在这次考察中,总书记肯定了马庄村从单纯以煤为生转型到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经验,指出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他同时强调“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饱含着对江苏“三农”工作的殷切期望。新征程上,江苏牢记嘱托,坚决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努力打造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创新实践】
党建引领凝聚振兴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江苏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将“三农”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县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上下齐心凝聚乡村振兴红色动能。
马庄村香包大院销售大厅 中共徐州市贾汪区委宣传部供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明确要求:“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近年来,江苏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聚焦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化“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工作机制,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治理效能,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第一工程”。江苏坚持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组织开展村书记专职化管理试点,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2年,全省“两委”换届后平均年龄41.1岁、下降6.2岁,大专以上学历占61.5%、提升20.4个百分点,实现了学历水平提升、专业素质提升、整体功能提升、年龄明显下降。各级党组织充分给予广大“三农”干部更多关心关爱,持续为基层赋能减负,让他们放开手脚干、心无旁骛闯。
在泗阳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是基层党建“书记项目”。该地统筹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科学设置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考核指标框架,县乡联动组织“振兴擂台”活动,深化党建引领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常态化开展美德农民、美满家庭、五美庭院等评比活动,着力建设“千里运河最美县”,呈现“陌上泗阳”新图景。
好班子和好带头人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激活乡村振兴“头雁动能”。句容市聚焦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探索建立以“专业五级”为核心,以“分级准入、梯次晋升、精准培育、差异激励、动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村书记专业化管理体系,着力锻造一支堪当乡村振兴重任的带头人队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实践证明,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建强农村基层战斗堡垒,更好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乡村振兴之路才会越走越扎实。
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富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江苏因地制宜,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以产业旺起来带动农民富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特产”三个字意涵丰富、逻辑深刻,连缀起一篇乡村产业振兴的大文章。为打造更多有特色、有认可度、有竞争力的“金名片”,江苏各地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马庄香包气味漫散,香远益清。总书记的夸赞,点燃了大家的奋斗激情,也敲开了马庄香包走向产业化的大门。产业兴,农民才能富。2022年,江苏出台《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明确9个方面28条重点举措,大力推进就业富民、创业富民、产业富民、改革富民。“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列入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的重点工作。
“真的‘梨’不开你”,盐城恒北村的宣传语温馨醒目。早酥梨在这里已有50多年的种植历史,独特的风味和口感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当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早酥梨果品生产基地,通过特色果品产业,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花木之乡”沭阳享誉海内外,其花木产业实现从线下到线上、从实体到虚拟的高度融合,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4万亩拓展到今天的60万亩,年销售总额达240亿元,30多万人“靠花吃花”。
只有农村集体经济强,共同富裕的基础才能实。江苏各地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江苏不断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促进集体经济长效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央新一轮支持政策,下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央资金,支持乡村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谋发展。
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江苏各地统筹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跨区域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优质稻麦、绿色蔬菜、农业电商等8个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品质效益显著提升。2022年,江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733.9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48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地区之一。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年来,江苏始终坚持大力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筑牢了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
文明乡风渲染幸福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专门强调,“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江苏大力推广“马庄经验”,让文明乡风渲染农村群众的幸福底色。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塑形”,更要“铸魂”。常州市金坛区唐王村,一场场理论宣讲活动热火朝天,让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群众瞬间拉近距离。江苏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广大农村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委农办等9部门联合策划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一系列有创意、有内涵、有特色、有温度的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江苏各地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明村镇创建、移风易俗改革,深入推进“治理高额彩礼、减轻人情负担、推进移风易俗”行动。在苏州,村(社区)普遍设立居民红白事办事场所、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度,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志愿者广泛宣传,引导农村居民简办各类红白事。该市2个镇、12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张家港市建农村、善港村获评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乡村文明实践重“硬件”,更要重“软件”。江苏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村文化礼堂三级阵地建设,高质量建成一批家风家训馆、村史馆、农家书屋,同时科学构建效能评价体系、星级管理机制。泰州兴化大垛镇依托郑板桥这一文化名人资源,提档升级板桥文化园,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乡村。江苏各地文明实践志愿者以村民关注的吃穿住行、医疗医保等为切入点,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乡村文化、民俗文化、节会文化活动,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南通海门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评选,在全社会营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传统。
乡村文化须“静态保护”,更须“活态传承”。着眼传承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和优秀民俗文化,江苏创新实施“送戏下乡”“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千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等文化惠民工程。近年来,江苏全方位提升“送戏下乡”质效,通过“区域联供、地区互送”,让好作品流动起来,惠及百姓。对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古戏台、祠堂加大保护力度,大力建设传统文化研习基地、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积极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力促进了乡村文化传承发展。
乡村治理关系乡风文明、百姓幸福。江苏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江苏路径”。目前,全省共有7个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市、区)、12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和121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绵绵用力,下足功夫。江苏坚持把建设文明乡风作为基础性工程,积极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通过激发广大农民自信自强、昂扬奋进的内生动力,焕发广袤乡村新气象。
(统筹:李克海;执笔人:赵文韬、霍宏光、朱瑾、金浩昊)
责任编辑:包咏菲
【专家点评】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专家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些年,江苏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集中体现在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农村建设、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典型经验。
江苏的现代化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了“四个走在前”的新要求,其中就有“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加快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江苏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才能更好地彰显“走在前列”的“三农”担当。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更大力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进一步探索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加快建成彰显历史底蕴、引领乡风文明、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时代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