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发布时间:2023-10-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潘 娟 金春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产业发展是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江苏是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创造了昆山、常熟、张家港等众多极具竞争力的县域发展典型,2023年有24个县(市)入围全国百强县。新形势下,江苏需要持续把产业发展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推动县域产业在融合化、集群化、协同化、品牌化建设上发力,全链条布局、全方位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充分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潜能。

以融合化为导向,优化县域产业空间布局

从全省范围来看,县域产业质效不断提升,但同质化、碎片化问题仍较为突出,产业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跨区域合作中缺少有效统筹机制,迫切需要强化功能区发展导向,参与区域内产业分工,形成产业配套和关联集成效应,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坚持分类引导形成差异化功能分工扬子江城市群地区的县域重点承接大城市人口、产业、公共服务资源外溢和转移,合理发展匹配城市群、都市圈产业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沿海地区县域如启东、滨海等地突出江海联动、陆海统筹,聚力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海洋产业向新兴领域迈进、特色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重化工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江淮生态经济区以及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域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绿色产业,拓展文化旅游富民、特色产业富民、精准创业富民等渠道,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农业现代化。

推进南北协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县域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面对接发展规则、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协同推进跨江融合、南北协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加强都市圈周边县域与上海、苏锡常等地在金融、贸易、产业、功能等多方面的对接,主动承接溢出效应。

强化重点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融合开展全省未来产业整体谋划,积极搭建全省产业综合服务数字平台,专设县域板块,更好促进增量项目落地县域、存量项目优化升级。因地制宜选定县域重点培育产业方向,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发展模式,优化园区布局,推动园区产业集中和功能提升。完善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县域农业产业化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一批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较高的县域富民产业,形成县域、乡镇、中心村分工合作的产业空间布局。

以集群化为重点,提升县域产业组织效能

产业集群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目前,苏南县域传统支柱产业转型难度较大,苏北部分县域主导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因此,迫切需要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做强产业集聚平台,释放县域经济聚变效应

整合资源提升园区发展能级优化整合县域工业园区等各类载体,不断完善研发平台、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等配套设施,提高园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推动资源要素集约利用效率,提升园区的竞争力水平。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对园区充分授权、合理赋权,推动南北共建园区从合作共建走向共享共赢。

延伸链条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县域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产学研合作伙伴。围绕产业链拓展延伸,加大县域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带动产业链上中小配套企业等通过技术改造、数字赋能、绿色发展等整体向中高端迈进。

聚焦重点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精准定位县域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固链强链补链延链,围绕链条化、集群化、集聚化发展制定产业链精准招商图谱,持续深入对接优质资源。畅通集群协作网络,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围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重点招引专注细分市场、质量效益优、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单项冠军等企业。

以协同化为抓手,构建县域产业优质生态

产业生态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当前,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在要素保障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如土地供需矛盾大、能耗指标紧缺、人才吸引力不足等,迫切需要从要素供给、人才引育、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发力,构建优质的产业生态。

加大要素供给保障力度优化用地政策,重点针对昆山、太仓等头部县域工业用地供应不足和低效闲置利用并存的现实困境,有序推行新型产业用地做法。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支持灵活用地方式。探索能源消费使用创新举措,加快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指标跨地区交易机制。整合政府各类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切块设立县域地标产业集群发展专项,实施一群一策支持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资金需求量大的重大产业项目,探索联合设立产业基金。

充分激发县域人才活力创新人才招引模式,加大人才奖励激励力度,加快建设县域重点产业人才池,探索实施人才飞地柔性引才新模式,实现创新人才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挥新时代周末工程师专业优势以及资源集聚能力,探索客座顾问”“远程会诊等多种方式实现人才共享。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或实验中心、创业孵化基地,推动更多人才智力成果转化落地。

厚植县域营商发展沃土发挥政府市场合力,建立与县域产业发展格局相匹配的招商引资政策、县级政府考核制度、细分产业准入等,健全产业招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根据产业类型和特点,采取一行一策”“一园一策”“一链一策”“一企一策,出台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引导性、支持性政策,建立重点企业重点服务机制。赋予昆山、江阴等先发优势地区高能级平台载体与人口、经济相匹配的权限,支持体制机制先行先试。

以品牌化为支撑,塑强县域产业发展优势

良好的县域品牌是县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做好品牌化需要将县域特色资源转化为县域品牌,形成县域品牌集群效应,从而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

以国际品牌本土化融入国际大循环鼓励外贸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生产布局,鼓励昆山、常熟等地的外向型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开发新兴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培育增长新动能。以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维持并增强对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标准和核心技术的控制力。

以国产替代江苏化引领国内大循环加强行业国内龙头企业主导产业链在江苏布局,鼓励江苏本土企业加大力度在国内市场布局,探寻出口转内销新路径。强化品牌建设,增强自有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品牌效应。重点鼓励对外资外贸依赖度较高的苏南县域加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扩大产品自主供给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以县域产业特色化提升品牌效应鼓励淮河生态经济带上的县域在生态的底色之上聚焦生态产业化,形成各自具有标识性的特色优势。积极打造农村新业态新模式,引导平台企业将产品和服务下沉到农村,推动农村平台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打响水韵江苏文旅品牌,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康养、文化、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品牌化,最大程度推动县域流量转化为留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