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守护好老年人“幸福晚年”

发布时间:2023-10-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钱 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既是家事,也是国事。近年来,南京市着力破解特大城市养老难题,千方百计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不断提高老年群体的幸福指数。全市先后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等6个国家级试点,养老兜底保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等工作获得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督查激励。

南京已达深度老龄化程度,老年群体呈现四方面特点:一是基数大。到2022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中老年人达170.3万人,占比23.0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2个百分点。二是增速快。目前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比超过20%,到十四五末,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预计将达210.7万,占户籍人口的26%。三是寿龄长。到十三五末,全市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3.88岁,目前8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近26万人,占老年人口14.9%。四是抚养比高。从2010年的17.9%快速增长到2015年的22.9%再到2021年的34.95%。当前,南京养老服务产业虽然快速发展,但仍难以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需要大力推动机制创新、破解难点堵点,努力守护全体老年人幸福晚年

建体系,创新政策扶持机制。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老有所养、提升老年群体生活福祉的重要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研究和推进养老工作。市级专门成立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领导小组,25个政府部门和单位参与,实行组织发动、高位推动、部门联动,连续多年将养老工作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养老服务年年都有新进展、新成效。注重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多个养老政策文件,特别是2018年出台的南京养老十条,对养老机构规划布局、服务标准、运营模式、质量监管等予以明确,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体系。2020年,又在省内率先出台综合养老法规《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标志着南京养老服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强考核评价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年人占比被列为全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在每年市对区高质量发展考核和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明确把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比例、千名老人床位占比”3项养老工作指标纳入其中,并加大考核权重,加强跟踪督查,强化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风向标作用。

增活力,创新多元共建机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家庭养老难、社会养老负担重等一系列养老问题也日益突出,亟需多方共建,形成全市养老一盘棋强化政府托底1.3万名特困老年人应养尽养1.6万多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按需入住。所有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每月可享受2—48小时时间不等的免费照护服务,4.2万余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制定《南京市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在省目录30项的基础上,增加紧急呼叫服务、就餐补助、入住养老机构补贴等6项市级基本养老服务。助力家庭尽责将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免费培训纳入基本养老服务目录,2021年以来参训老年人家属超3.2万名。向居家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料家属按照每年15天、每天150元标准,提供喘息服务,受到失能老年人家属高度评价,已累计惠及2000多户。引导社会参与将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有效降低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成本,社区居家专业养老服务组织从2012年的8个增长到目前的1400多个。打造七统一(名称、风格、标识、布局、设施、规范、服务)的示范性助餐点25个,建成五明确(工作目标、服务对象、补贴标准、建设规范、运营要求)的认知症社区服务中心10个。激发市场活力全市社会化养老机构占比超过80%,法国欧葆庭、新加坡吉宝以及市安居集团、泰康、银城等资本纷纷布局南京养老市场,7家养老服务机构入选江苏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2022年,向200多家在运营民营养老机构发放一次性纾困资金2011.3万元,其中惠及小微机构108家。倡导志愿服务在全国率先启动市级层面权威统一、通存通兑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目前,已注册志愿者4.6万人、服务对象7.7万人、服务订单63.8万个,服务内容涉及助餐、助洁、助学等多个领域,获评江苏省高质量民政事业发展创新成果。

提质量,创新精准供给机制。老年人受健康状况、年龄、文化和家庭等因素影响,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各异,需要摸清老年人实际需求,促进养老服务精准化供给。破解关键难题针对养老机构一床难求问题,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建成家庭养老床位9000多张,把机构式服务送进门,为老年人节省费用30%以上。为满足家门口养老需求,全市建成社区银发助餐点128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36个,年提供居家上门服务超过1500多万人次,惠及70余万老年人。完善标准体系制定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老年人能力评估等系列标准,对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人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目前等级养老机构有192家,占比达59.6%,其中5级机构8家,为全省最多。针对居家上门服务不够精准的问题,制定六个一(一份完整的记录、一份有效的评估、一份有力的保障、一份规范的协议、一份明确的清单、一份常态的回访)服务规范。推动医养融合已建成具备医疗、养老双资质的社区居家综合护理中心119个,覆盖全市60%街镇。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比例超过90%,其余机构也均与医疗机构签订医养融合协议。推出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制度,已惠及2.1万余名老年人,不断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推进智慧监管率先成立有编制、有独立办公场地的市级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建设市级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凡补必评、凡服务必评、凡评必挂钩养老服务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进行电话回访、实地核查,实现养老服务全方位上线、智能监管全天候在线

强支撑,创新要素保障机制。优化养老服务需要注重要素保障,坚持软硬件同步提升,才能更好织密养老服务保障网强化规划支撑明确市民政局为市规委会成员单位,承担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组织协调职能,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2平方米的标准,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全市已规划养老设施210多万平方米。强化人才支撑针对养老服务人才紧缺问题,出台财政补贴机制和十百千万培养计划,让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对从事养老护理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3—5万元一次性入职补贴,工作1年以上的养老从业人员每月给予100—800元岗位补贴。市区联动每年对50%养老从业人员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近五年有12人次在国家、省级养老护理技能竞赛中获奖。强化科技支撑区块链+民政(养老服务)国家创新应用试点项目为引领,持续推进宁享养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打造区块链+民政可信数据管理中心,完成区块链+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区块链+宁享养老一站办”“区块链+养老服务调度”“区块链+养老机构补贴监管等场景建设,不断提升全市养老服务领域数据治理专业化、精准化、科学化水平。强化财政支撑明确福彩公益金不低于55%的比例用于发展养老服务。支持市级财政将养老作为重点民生工作,增加建设、运营、服务、人才等养老系列补贴,市区两级养老服务体系财政年投入达5亿元。

(作者系南京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