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与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4-12-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何 萌    

战略人才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加速演进,战略人才在大国综合国力较量与全球科技竞争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培养壮大战略人才力量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培养造就更多战略人才,是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支撑。部分发达国家较早开始有体系地布局战略人才培养,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机制,为我们构建符合发展实际的战略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提供长期稳定的科研支持优化战略人才培养条件基础研究稳定投入所营造的良好科研环境与适宜研究氛围,能让人才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攻克技术难题上。一是设立国家级机构,建立政府对基础科研的支持机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每年拨款数十亿美元,资助各类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探索。德国马普学会每年均可向德国政府申请一定额度的经费,并保持每年一定的增长率,充分保障科研经费投入的稳定性。二是营造安心科研氛围,助力战略人才成长。日本文部省针对获批的科研项目一次性提供1015年的稳定经费支持,有效应对战略研究项目周期长、难度大、不确定性高的问题。三是组织跨学科研究,促进人才“跨界突破”。德国政府在2005年推出“卓越计划”,通过资助优秀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等方式,鼓励学者跨越传统学科界限,开展前沿性、探索性的研究工作。日本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起,鼓励跨学科组建独立研究机构,不受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能自由地进行跨学科研究,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

构建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战略人才创新活力差异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灵活的激励机制能最大程度激发战略人才内生动能,促进全球高水平人才的集聚。一是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实现监督与激励并举。日本先进技术探索性研究计划根据不同项目研究方向,实施差异化的评价机制。美国、法国基于科研人员在考核期内支撑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目标方面的作用与贡献,来确定绩效评价。德国马普学会实行阶段性、渐进式的战略人才长周期考核制度,重点考察研究质量与状态,最大程度确保科研自主性。二是构建动态灵活的薪酬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公务员薪酬制度的基础上设置若干辅助性薪酬制度,增加战略人才薪酬制度的灵活性。部分美国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薪酬实行项目挂钩制,视项目的推进情况来确定薪酬。三是实施战略人才引进项目,吸纳海内外优秀人才。德国“卓越战略”、日本“世界顶级研究基地”、英国皇家学会研究教授基金等战略人才引进项目,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战略人才,并为其提供优越的科研环境与丰厚的薪酬待遇。

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战略人才实践能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招,也是加快培养战略人才的重要路径。一是促进产学研交流合作,强化战略人才创新能力。英国很早便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多个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吸引大量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为战略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支持。法国国家科研署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同发展,促进公共科技部门与私立科技部门之间开展合作,进而推动科学研究与市场接轨。二是推动科研成果孵化转化,提升战略人才服务市场能力。诸多国家设立了专门机构来支持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如美国“创新技术转移计划”、日本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计划、法国创新署等,这些机构与计划为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的研究人员提供合作机会,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三是构建适合科研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体系,支撑科研成果产业化。英国在2018年发布《金融科技产业策略》,逐步建立全球领先的科技金融中心,推动大量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集聚。日本以“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为根基,辅以独特的“信用担保+信用保险”制度,调社会资本服务科技企业,提升创业团队的积极性。

战略人才作为顶尖科技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2024117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全省科技大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出,江苏要在“集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上走在前”,为我省战略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江苏科研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应适应科技进步、产业变革对战略人才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的战略人才。

增加基础科研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资助体系长期稳定的科研支持是战略人才培养的基础。要通过设立基础科研专项基金,支持前沿学科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探索形成单独的绩效管理体系和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在重点领域力争率先形成一批战略人才储备队伍。充分利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院校资源,发挥紫金山实验室、苏州实验室等重点科创平台作用,设立专项资金长期支持这些科研机构在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提升战略人才原始创新能力。

鼓励跨学科的科研创新营造自由探索的跨界科研环境跨学科培养、跨专业融合模式是战略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要打破围墙,推动高校之间、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平台,鼓励科研人员跨越学科界限,在前沿交叉领域开展创新研究。支持战略人才主动发起大科学计划,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积极部署重大科技专项,成立跨学科攻关组织,促使人才在承担项目的实践中探索运用交叉学科的解决方案。支持各类人才团队常态化开展跨地域、跨领域的开放合作与科学交流,吸引有影响力的科技类国际组织、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等落地江苏,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探索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形成灵活的耐心激励机制科学的价值发现机制和评价体系是激发战略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手段。要建立与战略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创新价值、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导向,彻底破除“五唯”倾向,对从事不同科研活动的人员实行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在重点领域实行人才举荐制、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以多元化评价办法识才用才。建立特殊项目“沙盒”机制,对于部分未达“刚性”标准,但具备高度前沿性、独创性的原始创新研究项目,将其列入“沙盒清单”,设置破格和容错机制来鼓励盒内主体创新作为。

促进产学研融合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通过成果转化以实现科研价值是战略人才开展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高校院所的科研人才团队、优秀科技企业拿出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两张清单”,并搭建平台进行精准匹配。进一步提高企业在战略人才选拔培养中的主动性,推动科研成果投向市场、形成产品。探索推广“拨投结合”的新型财政支持方式,市场化持续扶持项目产业化。根据科技研发的特点,形成“股债贷保担”联动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大力发展耐心资本,积极构建对接平台,探索形成多元支持的有效模式,让战略人才的研发成果更易“产业化”、更有“获得感”。

(作者系东南大学人事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