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地区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创新活力强劲,是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阵地。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环太湖科创圈,是江苏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抓手,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署。建设环太湖科创圈需要在更高层面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环太湖地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区域创新水平,服务好“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
聚力向“新”,环太湖地区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环太湖地区产业园区连片布局,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产业集聚效应越发明显,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区域内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基地,产业韧性较强,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综合优势,对环太湖科创圈的高水平发展形成多向支撑。
近年来,环太湖地区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积极落实共建环太湖科创圈的要求,提出基于科创、产业、生态和人文的“四圈一标杆”建设目标,即全球性科技创新策源圈、国际化高端产业引领圈、世界级生态湖区和创新湖区先行圈、高品质未来城市群协同发展示范圈,并努力成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标杆。在此基础上开展“八大工作行动”,包括高起点共研共编环太湖科创圈发展规划、联合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联合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加快推动区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全力建设环太湖数字城市圈、不断提升国际化便利化的综合交通和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环太湖明珠”等。这些战略目标和具体工作行动,直接促进了环太湖地区科创平台、产业园区等创新空间载体的高位整合与协作分工,助力环太湖科创圈的创新能级整体提升。
基于共建环太湖科创圈的使命,环太湖地区的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苏州围绕环太湖岸线地区,以“一核一带双轴,一湖两带一区”的空间发展总体布局为基础,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四大先导产业,以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传统优势产业。无锡依托太湖湾科创带进行产业及研发中心布局,着力发展高端医疗器械、汽车电子、非标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等产业,形成了多个行业引领性的产业载体和特色园区,如物联网园区、国际生命科学园、光子芯谷等。常州深耕新能源领域,聚链成群,成为国内新能源整车制造、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标杆,其“两湖”创新区重点布局氢能与新型储能、石墨烯、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浙江的嘉兴依托G60科创走廊进行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材料等产业;湖州依托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重构产业布局,将绿色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上海的青浦、嘉定两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尤其是青浦区拥有多个国家级和上海市级产业园区,建有华为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练秋湖研发中心。环太湖地区在数字经济、汽车电子、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实现集群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系统性的产业支撑。
与此同时,随着环太湖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低空运输体系的加快建设,支撑环太湖科创圈建设的交通网络更加便捷高效,这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环太湖地区产业空间和分工体系,提升跨市跨省共建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政策协同与融合互动水平。可以说,环太湖地区的产业与区域融合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协同发力,培育发展环太湖地区新质生产力
环太湖地区具有产业、科技、交通以及营商环境等综合优势,但在政策协同、科创平台、产业分工等方面仍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需要打破当前环太湖地区在产业空间布局、创新资源统筹、社会治理协同以及区域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存在的有形与隐形障碍,强化跨区域的政策协同,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共建环太湖科创圈,以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更加开放的环太湖区域创新生态,激发协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
加强跨区域的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更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通互动,在技术攻关、产业转化上强化协同,形成“点—线—面—圈”的全链条空间创新体系。充分把握创新资源聚合与产业裂变的底层逻辑,以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依托苏州实验室、无锡太湖实验室、常州龙城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吸引大科学装置落地。探索建立离岸创新中心,融入全球研发体系。高位对接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建G60科创走廊。发挥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产业创新引领作用,集中力量开展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合成生物、氢能等颠覆性技术的协同攻关。
推进科创平台与产业载体的功能整合。环太湖地区创新资源富集,已成为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集中的地区。这些科创平台与产业载体种类繁多,涵盖了科研机构、创新中心、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多种类型,要按照建设世界级创新湖区、打造高水平创新策源地的要求,统筹解决环太湖地区科创平台定位雷同、重复建设以及在新能源、低空产业等领域竞争过度等问题,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体系下加速整合、协同分工,以提高区域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完善环太湖地区协同创新分工体系。借助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的相关创新支持政策,着眼产业链的纵深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高度融合,面向产业与市场前沿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更多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落地生根。结合创新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流动趋势,探索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培育创新引领力强的“链主”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谋划区域共认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发挥新型算力中心的区域性服务作用,加快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创新要素高效流通。以新兴产业集群和科技集群为纽带,促进环太湖地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放大区域创新联动的人才效应。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在环太湖各城市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建立环太湖城市间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通道,促进人才资源的高效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人才共享平台,丰富人才飞地或“飞地型”载体建设。整合区域内现有的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资源,推动高水平的教育、科研与创新机构入驻环太湖地区,为环太湖科创圈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