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质经济增量释放高质量就业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2-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蔡剑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打好政策组合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江苏将深入贯彻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部署安排,有序推进一批增量项目开工建设,有力推动一批增量政策落细落实,以更多优质经济增量不断释放高质量就业新动能。

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创造就业新增长点

坚持依靠发展促就业,促进投资、产业、消费等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协同联动,持续推动落实两重”“两新等政策措施,对吸纳就业效果好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发挥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作用。

以优质项目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承接好超常规逆周期调控政策落地,以推进2025年度500个省级重大项目及200个省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为牵引,推动项目加快落地建设,尽早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形成有效投资,以优质项目的建设、运营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增加高质量就业岗位坚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好项目推动产业升级、绿色转型、民生改善。坚持因地制宜,重点抓好有利于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的项目,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项目,有利于强链补链延链、扩大产业链工人队伍的项目。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抓好优质载体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投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制造业比重,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以高质量发展为稳定扩大就业贡献新增量把握好产业准入、投入强度、装备水平、产出效益等关键环节。布局建设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好项目,撬动有效需求,为高质量发展和稳定扩大就业贡献优质增量。突出两新加力扩围,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带动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放大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撬动效应,拉动投资增长,发挥以投资促就业联动效应。突出绿色低碳导向,支持资源回收利用、环保装备和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项目,推进落后产能加速清零,改善矿山、化工、冶金等行业高危岗位作业环境。以项目为切口统筹抓好惠民生促就业既关注项目的数量和体量,更注重质量与潜力;既抓投资大与带动力强的项目,又抓好专精特新及小而美的项目,特别是促进创新、惠及民生的项目。系统谋划地下管网管廊、水运江苏干线航道等体系性工程,加强南京北站枢纽、北沿江高铁等项目要素保障;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工程建设领域用工规模。加力实施城市更新项目,以项目小切口做好民生大文章,统筹抓好劳动密集型、带动就业多的项目。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增加就业岗位供给落实落细促消费一系列政策,增加消费全过程就业岗位供给,促进就业收入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推进科技赋能消费为稳就业提供强支撑加大传统实体商业升级改造,提升消费自动化便利化水平。推动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人员配备等业务上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对消费需求的智能反馈和供给匹配能力。鼓励发展智慧商超、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以消费新业态催生就业新形态,为稳就业注入新动能、提供强支撑。培育壮大绿色消费增加更多就业岗位加大绿色产品宣传交流展示,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转化应用。支持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家电产品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换新等,持续释放投资消费潜力。抓好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推动设备制造、消费品生产等领域投资,推动供给与需求在更高层次实现匹配。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废旧物资回收处理网络,做大绿色消费市场,创造更多带绿就业岗位。稳步发展开放型消费催生新型就业方式放大进博会、消博会等展会平台功能,加大中高端消费品和海外创新产品的展示力度和引进规模。在境内增设更多免税购物区,打造跨境电商品牌聚集和交流平台。发挥消费品进口的示范和竞争效应,促进国内企业加速产品创新。丰富品质化消费供给,催生更多新型就业方式。

推动产业向新提质 增强就业创造效应

全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紧扣“51010”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聚焦“10X”发展未来产业体系,着眼“1650”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推动人力资源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创造更多知识技能型岗位。

壮大新兴产业增强就业创造效益深入实施省《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快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壮大战新产业规模,增加岗位供给。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引擎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群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壮大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开展新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鼓励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向创新型企业和项目。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发挥需求引领作用,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迭代和规模扩容。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动态平衡,稳妥化解阶段性产能过剩与职工分流。

布局未来产业挖掘就业创造效应着力推进《江苏省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24—2026年)》,统筹推动科技创新力量配置,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开展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支持未来产业21个试点区域和12个领域发展,体系式催生未来产业拔节生长,一盘棋推动未来产业布局优化,多元化打造未来产业企业集群矩阵,坚持政产学研企一体化推进,推动高层次人才集聚。提升战新基金质效发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带动作用,聚焦生物制造、未来网络、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精准发力,推动914亿元产业专项基金高效运行,持续为未来产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注入金融活水。打造未来产业人才队伍发挥江苏科教、人才、产业资源优势,高水平运营省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建设,加快培养一批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科学家、推动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顶尖技术人才、加快前沿技术落地应用的领军企业家。

改造传统产业释放就业创造效能落实国家两新部署和省《重点领域企业装置能效清单和节能技改项目清单》,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推进《江苏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大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使用。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锚定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价值导向,以最低资源消耗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进工业母机、工程机械、中试验证、检验检测等薄弱环节设备更新,提升汽车等领域产能利用率。加速融入国际产业循环聚焦50条重点产业链,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体系。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大力引进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以技术密集促进人才聚集。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紧扣科技发展、产业变革、重大战略需求牵引,动态优化调整布局高校理工类学科专业,加大实操技能类课程设置。强化产业专业就业联动,聚焦化工、冶金、轻工纺织、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有效拓展就业空间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水平,激活生活消费潜力,创新发展服务消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释放社会服务领域就业潜力,深挖服务业就业蓄水池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省《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行动方案(2022—2025年)》,持续推进八大提升行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发挥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带动效应。促进传统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品质加强政策引导,以向群众提供高品质消费服务为导向,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改善消费环境,优化服务供给,增加短缺服务,推出新项目和新服务,催生新职业。推动优势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升级实施品牌化带动战略,鼓励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向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新需要,引领新就业。加快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城市社区以社区综合体为载体,打造涵盖政务服务、医疗养老、文体休闲等一站式生活服务圈。农村社区以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推动零售、养老等服务集聚。引导服务业总部企业、生活性服务业集群快速发展,供给更多就业岗位。

提升社区生活服务便利水平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统筹城乡社区生活服务网点建设改造,促进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培育壮大,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优先配齐基本保障类业态支持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便利店、综合超市、菜市场、生鲜超市(菜店)、早餐店、药店、家政服务点、维修点、快递点等进社区,在合法、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一点多用、服务叠加等方式发展微利业态,保障生活必需。因地制宜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鼓励发展特色餐饮、运动健身、保健养生、新式书店、教育培训、休闲娱乐等品质提升类业态,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支持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打造一店多能、一网多用公共服务网点。构建城市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提升全省纳入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地区质效,丰富商业业态,创新服务能力,壮大市场主体,带动就近就地就业。

推动银发经济扩容提质贯彻中央《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意见》精神,实施省《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快发展老年产品制造业、提升发展养老服务业,发挥银发经济扩消费、稳就业、惠民生的融合互促功能。强化政策协同发力统筹投资、融资、用地、科研、数据等要素保障,因地制宜培育一批银发经济特色园区,打造一批银发消费示范项目,支持一批银发经济龙头企业发展,开展一批品牌化市场活动,整体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扩大有效服务供给整合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服务。加大智能化家居和智慧健康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丰富养老服务场景,释放养老消费潜力,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拓宽以养老服务为主的人才来源渠道,多渠道多途径吸引人才。发挥院校培养主渠道作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职业道德培训,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支持跨行业跨领域人才流动,支持银发经济主体与物业服务、家政服务等机构开展合作。健全养老服务人才评价机制,拓宽职业发展通道。

(作者系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责任编辑:赵文韬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