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促进物流业降本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3-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陈 焱    

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对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2024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从战略全局高度推动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再次强调呼应。江苏是经济大省、物流大省,长期以来,被寄予厚望、赋予重大使命。在新征程上,应当锚定降本提质增效,奋力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促进资源要素更加高效畅通流动,助力培育壮大经济增长动能,切实扛起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的责任担当。

夯基固本,拓展枢纽通道能级。江苏长期面临基础设施联通不畅、交通枢纽能级不强、多式联运占比不高等问题,制约了物流业长效发展,亟须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积极推进枢纽网络建设,构筑内联外通的流通格局。完善交通路网体系聚力打造三横三纵通道,大力推进道路、桥梁、高铁规划建设,积极推进长江主要港口、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铁路专线建设,打通一批断头路,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构筑城乡互动的双向物流通道,构建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加速形成一极两翼多节点枢纽布局。健全基础配套设施围绕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节点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布局运输、仓储、装卸等设施建设,推广智能快件箱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做好设施共享共用。加强邮政、交通、电商、快递等资源整合,提升跨境贸易、保税通关、产业金融、创新协同等服务功能,完善农村物流、社区物流等末端配送网络,加快构建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做大做强枢纽经济加大不同设施设备之间联通互动,促进跨区域联动、跨领域融合,积极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发展一单制”“一箱制。突出水运江苏特色,扩展城市铁路和水运物流节点能级,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优化运输结构。加速集聚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资源要素,发展枢纽偏好型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枢纽经济。

厚植沃土,涵养壮大经营主体。江苏物流科技型、链主型、领军型企业数量偏少,综合成本依然较高,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诸多挑战。要多措并举,强化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持续激发物流业发展活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简化物流企业行政审批手续,设立一网通办服务平台,着力降低制度性成本。加快推进物流园区基地公共基础项目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集中解决一批行业主体反映突出问题,切实履行兑现承诺保障,全方位提高政府公信力。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小微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多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围绕物流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合理降低收费标准,加强对收费事项的监管和审查。加大物流领域投融资改革,支持设立专项产业引导资金,吸引外资、民资投向物流业。加力实施引培工程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入驻,发挥标杆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成长。推动成立行业协会联盟,联合开展市场开拓、交流培训、战略合作等活动。遴选一批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辐射作用强的优质企业,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江苏物流领军企业。

创新驱动,增强行业发展动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产业边界空间进一步拓宽,物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要坚持创新引领,抢抓科技风口,促进产业融合创新,不断增强行业发展动力。锻造过硬人才队伍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加强物流、采购、供应链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支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与重点物流企业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培育一支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专业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攻关突破重大技术聚焦仓储配送、供应链管理等重要单元、核心环节,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盟,发起产学研合作,集中力量攻关,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积极发展技术专利交易市场,加快促进创新成果商业化应用,为物流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深度嵌入工农业生产各环节,推进物流与制造、商贸、金融、现代农业等领域广泛融合。强化要素支持力度,加快物流组织模式创新,实行宽容审慎监管政策,推动场景落地应用。大力培育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转型升级,提高综合竞争优势。全面把握市场发展形势,深度洞察技术应用趋势,持续健全标准制度体系,加快数字技术推广赋能,树立绿色低碳理念,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利用效率,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推动物流业行稳致远。标准化引领大力推进物流车厢、周转箱、产品包装、仓储等单元尺寸规格与托盘标准协同,系统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各类设施设备等标准衔接统一,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鼓励企业结合实际项目经验,联合行业协会,开展装载器具、物流单证、信息数据等重要基础标准制定修订。数字化改造加快推广人工智能、大模型、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借鉴美国、日本等国际经验,大力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优化无人码头、无人仓储等智能设备布局,加快发展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物流园区。探索建立汇集运输、税务、保险等多方信息物流公共数据池,推进数据资源跨地区、跨行业互联共享。绿色化提升加快推进物流领域碳排放、碳足迹核算,推广应用节能仓库、光伏发电等设施设备,淘汰更新或改造老旧车船,加大新能源汽车在枢纽园区、城市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应用,推动构建绿色闭环供应链。

统筹发力,强化保障服务水平。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民生发展需要,在放大优势的同时,着力补齐物流业短板弱项,推进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不断强化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加快公共冷链物流设施布局,推广冷藏集装箱、冷藏车、低温物流箱、移动冷库等设备应用。建设一批集保税仓储、加工配送、冷链查验、价格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冷链交易平台,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高效便捷的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强化综合保税区、自贸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载体监管制度创新,积极发展跨境电商,鼓励有条件的物流企业走出去。围绕美国、欧盟、东盟等主销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兴市场,结合当地港口、铁路和航空枢纽规划,布局一批配套服务齐全的公共海外仓。强化与UPSDHLTNT等外资物流企业合作,加快发展国际联运。大力发展应急物流依托苏州、南通、徐州、南京等国家物流枢纽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等载体,建设一批应急物流基地。推进交通、卫生、粮食与物资储备等领域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提升物资跨区域大规模调运组织能力,构建用而有备、备而有用、平战结合的应急物流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