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科创平台是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创新实力的综合体现。南京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首个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一直高度重视科创平台建设,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南京市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发展集聚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科创平台作用,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融通,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走好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2024年,南京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位居全球第五,在“全球创新指数”中位居世界科技集群第九,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
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目标,南京通过培育新建、整合重组、优化调整,逐渐构建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全链条贯通式的科创平台发展新格局。
对标科技前沿,打造标志性重大科创平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探索“部省市企”四方共建机制,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培育建设一批标志性重大科创平台,强化对国家战略科技需求和重大科研任务支撑。紫金山实验室列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是江苏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我国在通信与信息领域布局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标准,进入实体化运作阶段;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设施、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土壤碳中和与气候应对试验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加快推进建设,不断在科创“高原”上筑起更多“高峰”,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策应国家战略,厚植在宁战略科技力量。聚焦经济、社会、民生领域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在宁部省属高校院所效能,联合搭建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组织开展共性技术联合攻关,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支持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智能制造布局筹建重大科研设施,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共建研究平台、实质性落地应用场景;组织中国电科集团、江宁区、中电科55所与南京市四方共建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推动在宁企业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南京工业大学联合建设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全力服务材料、医药、制造、信息、能源、环境等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25家,不断厚植在宁战略科技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打造先发优势。
聚焦产业需求,培育特色平台支撑地方发展。围绕“4266”产业体系,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布局建设一批特色支撑平台,扎实构建从基础研发、概念验证到应用开发、中试熟化再到工程化转化、产业化落地的成果转化贯通链条。率先试点建设“集成电路先进制程”“高端制造装备”和“多维感知信息技术”3家省级工程联合实验室;分类建设10家市场化运作的综合型、专业型概念验证中心,6家概念验证中心获得省首批立项支持、占全省60%;重点支持建设30家左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建设40家高水平平台型新型研发机构;优化建设一批行业性中试平台和人才集聚平台,加快提升平台运转质效,集成技术、成果、人才、平台、金融等创新资源与园区、企业深度合作对接,助力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紧紧牵住科创平台“牛鼻子”,南京充分释放科创平台实力、活力、动力,培育新产业、催生新模式、形成新动能,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科技深度融合。
打造创新硬实力形成新质生产力。建有省级及以上重大科创平台116家,全省占比约50%,以汇聚更多原始创新力量、承担更多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在6G通信、未来网络、生命科技、第三代半导体等多个高精尖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成果,着力激发“从0到1”的创新潜能,形成新质生产力。紫金山实验室构建首个6G综合试验平台,发布6G无蜂窝广域覆盖等全球领先成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全面竣工,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成为省重点支持预研项目;钟山实验室实施基因编辑等种业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平台研发的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已在国内头部车企车载电源系统中大批量应用,研发的高压和特高压SiC器件在国际首个35kV全碳化硅变电站中示范应用;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设施成功搭建人工智能算力试验平台,支撑国内研究院所、高校和智算公司训练超过10个百亿级大模型。
夯实创新主体赋能产业发展。实施创新主体提质行动,优化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支持,推动创新型企业加速集聚成势,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12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5万家,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通过建设海外企业研发中心、打造大型企业研发基地、支持企业参与重大科创载体建设等,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强强合作,为产业全链条协同创新赋能。开展南京市企业研发机构绩效考评,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业人才联合培养,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联合研发,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支持宁企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创新人才富集的国家和地区建设海外研发中心,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增强面向全球的创新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招引创新型研发龙头企业落户,小米集团在南京建邺高新区建设大型研发基地,主要从事手机研发、汽车研发、软件工程和互联网业务,助力南京打造成为创新经济高地、智慧之城;支持中央直属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知名跨国公司等国内外一流科研力量来宁设立新型研发机构400余家,聚焦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开辟产业“新赛道”。
增强创新聚合力激活发展“内驱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体系,推出“人才强市25条”“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改革措施,提升科创平台聚合力,释放创新活力。服务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布局生物医药、信息通信两个分中心,搭建技术成果“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支持在宁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国家大学科技园,主动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细分赛道,与园区企业共建“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创业服务平台,打造产业创新和孵化高地,全市2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优秀、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50亿元。引进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端资源在宁建设高水平科创平台,国科大南京学院和8家“中科系”研究院入驻中国科学院麒麟园区,成为本部以外“中科系”创新资源集聚程度最高、门类最齐全、成效最显著的区域之一;深化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南京万人发明专利、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三,科技创新外溢效应彰显,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