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聚吴江,带来高质量发展和新赛道蓬勃生机;春绘吴江,罩染人文经济“最江南”的无限韵味。立足“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苏州市吴江区,以创新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坚定走在示范区建设最前列。
美丽苏州湾 中共苏州市吴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向新筑牢吴江发展根基
扛起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使命,吴江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智”造未来、一路向“新”,吴江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越来越坚实。
传统产业焕新颜。作为全省民营经济“领头羊”,工业经济是吴江的“看家本领”。多年来,吴江一直坚持先进制造业立区、现代服务业兴区不动摇,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筑牢工业经济压舱石。沿着新型工业化这条航线,以恒力、盛虹、亨通等为代表的“大巨头”,带领传统产业不断向新向高,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恒力坚持把颠覆式创新覆盖到每一个环节,实现多个国际“首创”和行业“第一”,率先在全球打通“从一滴油到一匹布”全产业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盛虹采用“公司+联盟”新模式,创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重点攻克基础纤维新材料、高性能关键纤维材料、前沿纤维新材料等共性关键技术;亨通建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绿色光纤材料制造基地,实现生产全过程无污染、零排放,获评光通信行业内首座全球“灯塔工厂”。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链优化、竞争力重塑、价值链跃升,2024年吴江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80.3%,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获评省潜在独角兽企业16家、省瞪羚企业24家。
新兴产业成风景。在巩固“长板”优势的同时,吴江也瞄准新赛道、抢抓新机遇,力争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打造“新板”。迈为科技、博众精工、英诺赛科等新秀,正在成为新兴领域的翘楚。迈为科技致力于突破泛半导体装备领域“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在光伏电池丝网印刷设备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博众精工聚焦消费类电子、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关键零部件等数字化装备领域,逐步实现机器视觉、工业机器人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英诺赛科致力于第三代半导体硅基氮化镓外延及器件研发与制造,是全球最大的氮化镓芯片制造企业。此外,吴江全力构建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目前有灵猴、乐聚、钧舵等各类机器人企业近50家,年产值约50亿元,初步形成了涵盖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集成应用等环节的产业体系。全区已成功创建“灯塔工厂”与各级智能工厂42家,智能车间487个,累计应用机器人产品2.2万台。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化升级制造业产业链,吴江正以科技新引擎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算力产业强支撑。用数据、建场景、促落地,依托在算力资源方面的优势、聚焦工业数字智能化,吴江积极布局算力、开放算法、共享数据,推动更高水平“人工智能+”“数据要素×”融合发展,构建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人工智能产业新生态。2月19日召开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上,吴江宣告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以“AI+制造业”为主攻方向,探索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实体经济的新路径、新模式,打造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的算力供给高地、场景应用高地、数据共享高地和产业集聚高地。去年在吴江启用的“东数西算”长三角算力调度中心,将有效提升长三角地区数据中心集群的承载能力和功能能级,为苏州、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数字产业提供智算支撑。给产业装上“最强大脑”,彰显新型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特色,目前吴江人工智能产业链入库企业超120家,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已培育垂直类大模型近20个。
低空经济打开吴江发展新翼
作为示范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吴江不仅在交通互联、生态共治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更以低空经济为抓手,开辟了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赛道。通过政策引领、场景创新、跨域协作,吴江正将低空经济从概念转化为现实,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加强顶层谋划布局。吴江的低空经济崛起始于前瞻性政策体系的构建。2024年3月,发布《苏州市吴江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打造“低空之城”为目标,将建设60个以上低空飞行起降点,构建覆盖全域的监管服务平台,并设立首期1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推动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同时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挂帅的推进低空经济发展领导小组,通过“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机制确保政策落地。2024年,吴江成功跻身全省仅有的两个低空经济试点区域之一,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构建全链条生态。吴江通过“四大产业园”布局,形成覆盖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新材料及服务运营的全产业链条。苏州低空经济产业园总部基地聚焦飞行服务与智能制造,引入海鸥eVTOL、德国Tensor等54个项目,总投资达210亿元;汾湖低空经济产业园以核心零部件研发为核心,吸引精密电子元件与发动机制造企业集聚;平望中鲈产业园专注航空新材料研发,推动轻量化、耐高温材料持续突破;吴江开发区通用航空产业园重点发展轻型飞机整机制造,形成差异化竞争。目前,吴江已聚集350余家产业链企业,涵盖无人机整机、eVTOL、空管系统等领域,2024年签约项目41个,总投资超150亿元。
创新场景服务应用。低空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场景的落地,吴江通过多领域试点展现“立体城市”的潜力。在城市治理上,部署11台“无人机低空遥感平台”,覆盖50平方公里区域,实现消防应急、河道巡检、违法监测等功能的“综合飞一次”,效率提升10倍以上。在物流交通上,开通吴江至上海虹桥机场联程接驳航线,探索无人机城际物流运输,规划中的苏州通用机场将强化低空物流网络,极大地缩短长三角城市群通勤时间。在文旅消费上,东太湖飞行营地推出4条观光航线,提供空中求婚、飞行研学等个性化服务,2024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在应急救援上,通过无人机实时传输火场画面,助力消防响应效率提升,实现“空地协同”救援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赋能。依托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工联院江苏分院等科研机构,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博众精工研发的“无人机全自动换电机场”已在全国推广,黑谷智能的“空中城管”无人机在多个城市管理场景中应用。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助推下,吴江以“两基地、三枢纽、N节点”布局低空基础设施,已建成1个飞行保障基地和17个直升机起降点,同时上线全国首个“苏州低空服务监管平台”,整合飞行审批、空域管理、气象监测等功能,实现无人机、直升机、eVTOL的融合监管。预计到2026年,吴江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将超600亿元,开通100条以上无人机航线,建成覆盖全域的智慧低空网络,争创国家级低空经济示范区。
多元汇萃激发人文吴江新活力
铺陈水乡客厅底色,精心打造品牌项目,培育数字文化新业态,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创造创新活力,吴江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人居环境。
打造“最江南”的文化客厅。重拾明清江南商贸繁荣的记忆,更新带有吴江文化底色的盛家厍老街,用具有吴江特色、生态舒适、文化趣味、可游可赏的新江南特色街区空间体系再现昔日盛景;松陵垂虹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聚焦重现“垂虹五百步、太湖三万顷”盛景,为弘扬运河文化、延续千年文脉增添新彩。临湖而建的苏州湾文化中心,由苏州湾大剧院、苏州湾博物馆、苏州湾数字艺术馆等文化地标组成。苏州湾博物馆整体建筑由“普利兹克奖”得主、法国著名建筑师包赞巴克设计。以“∞”字形飘带相连的翅翼展现中国传统哲学阴阳交替之意。用全球化开放胸怀和水韵江南情怀筑巢,把对亿万年的千顷太湖、7000年的马家浜文化与2023年的苏州湾的情愫倾注其中,包赞巴克用东方哲学的意蕴和浪漫诗意的想象,构造了太湖的莫比乌斯环。沿河而建的黎里古镇,繁花似锦,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将文学艺术、古镇历史、家族记忆的点滴倾注在繁华书房的每个细节中;洋为中用艺术馆是中国人收藏西洋物件,六悦博物馆则是美国人杜维明用40年时间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海量收藏中国民间工艺品的集萃。18000平方米的展厅内,设置有50余个分类展馆,40000多件藏品以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方式陈列于此。
孵化出圈出彩的文化项目。精心植入《江南·十二场欢聚》等沉浸式特色IP,运用戏剧演出、综艺真人秀、实景秀演出等形式,串联起吴江的古镇园林、非遗传承、历史典故、市井烟火等文旅要素,让吴江符号出圈出彩。引进火爆出圈的舞剧《只此青绿》《红楼梦》、名家荟萃的话剧《悲惨世界》、常演不衰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等,仅2024年国庆期间苏州湾大剧院就上演了16场精彩演出、举办了6场精彩活动。2024年初,苏州湾博物馆推出“唐寅和他的江南时代”特展,展出镇馆之宝《椿树双雀图》,带游客“入桃花梦境”,一次展览就吸引近5万人次
培育数实融合的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数字文化新型业态,数实融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实施全域文化数字化战略,将吴江区域内中国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文化资产。江苏远见文旅控股集团数字中心、大运远见、时尚品牌“丁非”等相继落户吴江。平望古镇、苏州湾博物馆纷纷开展数字文旅的应用场景研究,注重把重要人文典型符号、标志性IP、重要地标建筑等全面进行数字技术建模链网与数字经济利用,形成数字资产与文化大数据体系。BOE(京东方)首座全场景数字化艺术馆——苏州湾数字艺术馆紧邻苏州湾博物馆,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集大成者。在这个兼具艺术性、科技性、教育性的元宇宙空间中,可以体验传感技术、显示技术、虚拟引擎、人工智能等各色高科技。丝路盛泽·数字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国内第一个以数字文化IP研发供给和数字化展示应用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园区,通过众多国家级媒体、国家级博物馆以及腾讯等国内顶级文化IP的直接加盟供给,组建近百个优秀文化IP和1000多项文化版权构成的数字文化资源矩阵,有效提高了丝纺服装产业的品牌附加值。
(调研组成员:周斌、丁元新、戴丹、陈伟龄、张宁、陆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