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智慧照明产业作为高邮“511”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近五十年发展,已逐步形成从材料供应到制造加工、从施工安装到整体运维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整灯、灯杆市场占有率分别约为全国的40%、70%,先后获评“中国路灯制造基地”“国家火炬智慧照明特色产业基地”,入选2024年度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优化布局把稳向
调准发展方向。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强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路灯照明产业有机融合,科学编制智慧照明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阶段成果,推动智慧照明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
调优空间规划。抢抓国土空间规划调整窗口期,结合产业基础、企业类型、功能配套、区位条件等多重因素,细化功能分区,科学布局重点项目,打造智慧路灯制造、孵化器展示、新光源生产以及5G相关产业区等“一核多翼”智慧照明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调新企业布局。围绕“灯杆轻量化、光源节能化、系统智能化、工程集成化”发展定位,统筹编制钢制灯杆、智能交通、智慧照明以及LED光源4张产业图谱,形成“以链主企业为引领、专精特新为骨干、规上企业为支撑、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产业矩阵。截至目前,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9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36家、销售过亿元企业28家,智慧照明产业产值超100亿元。
科创赋能深融合
狠抓科技创新。设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风险发展基金,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30多所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围绕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等开展技术攻关,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有效转化,赋能产业迭代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截至2024年底,累计建成省级研发中心19家、博士后工作站3家、院士工作站1家,拥有发明专利1612件,主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7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项。
狠抓转型升级。通过政府正向引导、市场反向倒逼,推动企业采取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形式,从传统灯杆制造向多功能杆件智造转变、从单一灯杆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商转型,进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安防等产业链重点领域。借助深圳前沿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以“飞地”模式在深圳建立域外研发孵化中心,深耕智能交通和智慧照明控制软件研发,助力交通照明等产业的控制软件从依赖进口到实现国产替代智能化升级,构建起“深圳研发、高邮制造、全球销售”产业协同链条。围绕小小路灯“一根杆”,以点带面布设“一张网”,将数据接入管理后台“一朵云”,打造数据云、服务云和智慧云,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
狠抓智改数转。推动组建专家智库、开展诊断服务、强化诊改结合、落实政策扶持、加强人才支撑等措施,分行业、分层次、分区域免费深入企业“把脉问诊”,把准转型需求,“一企一策”量身定制智改数转网联方案,帮助企业解决“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难题。鼓励企业抢抓“两重”“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机遇,在设备更新、产线焕新、技术革新等加大投入,抢占产业制高点,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市场占有率。
全链智造提质效
聚集头部企业。紧扣产业规模提升、数智赋能提质、绿色低碳提优,大力培育“链主企业”“龙头企业”,通过培优扶强、招引纳新,牵牢“牛鼻子”,打造智慧照明龙头企业矩阵。法马交通LED交通信号灯产品连续三年荣登全国市场占有率榜首,曙光电缆、欣宝科技、龙腾照明成功在“新三板”挂牌。
聚焦市场开拓。搭建“邮企通”供需对接平台,全面梳理智慧照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本地新能源、新光源企业与照明企业深化业务合作,构建市域内循环。以高质量“走出去”融入国际市场,积极参加“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沿线共建,建成中印新德里城市展厅,产品远销印度、马来西亚、坦桑尼亚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豪纬公司在缅甸仰光打造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伏特公司5G综合智慧杆点亮卡塔尔世界杯主场。
聚力服务保障。践行与企业“伴随式”成长服务理念,对重点企业实行清单管理、领导挂钩和专班服务,定期开展“纾企解困”活动,全力助企享政策、找资金、揽人才、拓市场。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全链式服务体系,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国家级电光源材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加快推动中国扬州(智慧照明)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建立照明灯具行业协会自律机制,加强全方位监督,引导企业良性发展、有序竞争,维护共同利益,提升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
集智聚力创未来
实施精品灯杆提质行动。落实“能进能出”竞争机制,精选综合实力强、规模体量大、运营质态优的重点企业,组建智慧照明产业联盟,示范实施高邮精品灯杆团体标准,授权使用“高邮精品灯杆”商标。全面推广自动化装配线、智能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等集成运用,加快推进省级“智改数转网联”先进级智能工厂建设,积极培育专业化、规模化标准灯杆生产制造企业。
实施全产业链招引行动。引进“电源+控制”核心企业、高端品牌和产品生产线,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让域内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光源配套,推动道路照明向文旅照明、夜游照明、城市综合照明方向延伸。设立智慧照明发展基金,搭建政银企融资服务平台,深化产融合作,破解融资难题。优化提质检测检验平台布局建设,不断提升上海交通大学高邮先进能源实验室、南京工业大学电光源实验室运营质效,统一认证标准和程序,开展智慧照明产品质量认证、节能认证。
实施照明工程集成行动。推动“智慧照明+”应用,广泛嵌入智慧城市重点领域,鼓励支持头部企业与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合作,通过“资本+制造”方式组建经济联合体,在经营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技术支持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全面提升智慧照明产业场景应用和运维水平。持续放大产业制造竞争优势,支持企业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抢抓战略机遇,抱团出海、借梯登高,全力开拓“一带一路”海外及全球贸易市场。
(作者系高邮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