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至关重要。全国金融系统工作会议要求找准金融支持稳外贸的着力点,不断加大外贸企业支持力度。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金融工具由国家设立,聚焦商业性机构做不了、做不好的业务,在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国家队”作用。近三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支持江苏贸易和投资规模连续跨过三个百亿美元大关,2024年首次突破1300亿美元,服务企业2.8万家,全国占比超1/8。当前,外贸形势严峻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应当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工具作用,央地协同、精准发力,助力江苏外贸更加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聚焦“筑峰强链”,当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
实体经济既是江苏的看家本领,也是外贸“压舱石”,近年全省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占比保持在98%以上,中间品出口占比保持在50%以上。当前,制造业出海“外患”与“内忧”并存:一方面,制造业成为贸易壁垒“主战场”,面临关税壁垒、零件断供、技术封锁“三管齐下”重压;另一方面,光伏等优势产业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并存,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出口从卷价格、卷利润到卷账期、卷支付,甚至影响行业整体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用好政策性金融助力稳外贸,要牵住实体经济“牛鼻子”,聚力抵御“外压”与综合整治“内卷”协同,支持制造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一是加大中间品出口支持力度。聚焦中间品供应链纽带和价值链载体作用,针对重点市场、企业和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资源投放,加强对中间品出海融资支持和风险保障。去年,中国信保支持包括“新三样”在内的江苏中间品出口近350亿美元,规模超全国1/6。二是提升重点产业链支持精度。引导政策性金融更精准支持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与未来产业培育,提升初创型高科技企业支持精准度,服务企业“筑峰强链”、追“新”逐“质”。2024年中国信保支持江苏11条重点产业链出口513亿美元、内贸481亿元。三是促进贸易与金融政策协同。优化政策性金融支持政策,鼓励政策性金融发挥覆盖面广、专业性强、引领作用大的特点,助力健全行业自律机制,综合整治无序内卷,推动行业市场秩序回归,维护国家利益和产业健康发展。
聚力“业态焕新”,打通发展新兴动能“突破口”
近年来,“跨境电商+”和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以及新型离岸贸易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江苏外贸“质升”的关键要素和“量稳”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深度演进,江苏外贸新兴动能既面临跨境电商能级低、绿色贸易壁垒高、数字贸易产业弱等“近忧”,也存在新型离岸贸易发展偏慢、国际标准制定参与较少、重点市场依赖度过高、品牌建设严重滞后等“远虑”,对于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形成挑战。
培育外贸新动能新优势,应进一步注重发挥政策性金融独特作用,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措施,提升服务发展能级。一是聚力“跨境电商+”服务模式突破。聚焦跨境电商堵点难点,创新政策性金融服务模式,促进“跨境电商+产业带”融合,实现跨境电商融资方式变革。中国信保在江苏率先开展跨境电商平台试点,首创跨境电商国内采购模式,支持跨境电商出口同比增长49.6%。二是推动绿色贸易与数字贸易服务机制突破。支持光伏、锂电等绿色产业国际化发展,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双向循环畅通,融入贸易数字化变革,将政策性金融纳入“评保贷投”金融服务生态圈。中国信保2024年支持江苏绿色产业出口142亿美元,居全国首位。三是实现新型离岸贸易服务领域突破。聚焦全球采购、承包工程境外采购、离岸转手买卖等创新模式,加强数字技术运用,探索“货物与服务一体、跨境与离岸协同”的全流程服务创新模式。四是促进服务贸易服务范围突破。聚焦服务贸易发展方向,引导政策性金融加强对知识密集型、文化和娱乐、电子信息等领域服务支持,健全“政府+银行+信保”服务贸易出口融资与风险服务平台。
聚势“一带一路”,落子海外市场布点“前哨站”
当前,不少苏企以投资海外仓、搭建境外网络、投资境外园区等方式,实现从产品出海到产能出海、从货物出海到服务出海的跨越,但同时也面临友岸外包与近岸外包趋势明显、企业“借道”出海空间压缩、投资目的国不确定性上升等新问题,给“走出去”带来巨大压力。这往往是商业性金融“做不了、做不好”的领域。政策性金融具备专业能力强、保障程度高的优势,能发挥跨周期逆周期调节作用,促进苏企更好“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高质量发展。
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专业优势,为企业出海赋能增信、保驾护航。一是“引航”海外仓建设。打通国际市场“最后一公里”,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海外仓建设力度,强化专业信息服务,突出融资支持和风险服务,引导企业用好海外仓优化供应链布局。二是“护航”境外网络体系构建。实现海外客户“服务到家”,加强境外机构建设服务,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和海外权益保护方面的核心作用,加强对境外销售服务网络的融资支持和风险保障。三是“领航”国际园区发展。打造商品流转“中转站”和产能升级“根据地”,将政策性金融纳入境外服务政策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引荐企业到境外园区投资设厂,将海外投资保险列入境外项目审批前置条件,支持企业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速国际化产能布局。2024年,中国信保综合运用海外投资险、中长期信贷险等全产品体系,支持江苏新能源等企业全球产能布局,保障了全球首例中企自主建设运营海底光缆项目顺利落地,成功推动了柬埔寨西港特区最大单体项目投资。
聚能“信贸强苏”,打造优化营商环境“培养基”
江苏民营和外资企业外贸规模占比超90%,是促进江苏外贸稳定增长的决定性力量。政策性金融作为公共产品,能满足贸易全周期需求,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有效助力。2024年,中国信保与财政、商务部门联合优化小微企业统保平台,为企业出口提供零成本基本保障,支持江苏2.37万家企业出口246亿美元,增幅创10年最高。
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应加强政策触达、扩大企业宣传、丰富产品供给,为企业提供更多可感可及的专业金融服务。一是优化政策环境。落实好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和稳外资行动方案,将政策性金融纳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体系,促进省市财政政策与政策性金融工具协同发力,搭好“桥”、牵准“线”,提升对企业政策触达精度和整体服务效能。二是发挥专业特长。在稳外贸工作中重视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专业优势和经验,在国别市场研判、风险事件处置、海外权益保护等方面借力外脑,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三是实现数智赋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数字化平台与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数据对接与功能耦合,推广外贸企业秒级掌上金融服务,将金融助力稳外贸落到实处、做到细处,缓解外贸企业融资难、风控难,以政策性金融活水为企业国际化发展赋能添力。
(作者单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江苏分公司)
责任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