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数字长三角是落实数字中国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近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深入贯彻国家决策部署,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统筹数字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发挥龙头引领与区域协同优势,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城市合作、产业合作,完善数字长三角协同共建格局,扎实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在数字化发展方面持续走在前列,探索出一条以数字化助力一体化、支撑高质量的发展新路径,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科技创新策源。三省一市通过政策协同、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构建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全国数字科技创新核心策源地作用日益凸显。一是创新水平高。长三角每万人数字经济发明专利数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在数字领域具备较完善的研发能力和活跃的创新生态。特别是战略前沿技术攻关取得丰硕成果,通过深入实施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项目任务,在集成电路、超限制造、卫星互联网、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例如,江苏依托省级科技计划,推动工业建模与仿真平台、高阶自动驾驶系统、半导体激光芯片等重大战略产品创新。二是协同机制优。制度化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三省一市联合组建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例如,江苏牵头“东数西算”长三角枢纽建设,实现“1+4”算力平台互联互通支撑大规模科研算力需求;安徽牵头实施7项科创共同体攻关项目,推动跨区域技术协同。探索跨区域基础研究合作机制,设立长三角基础研究基金,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试点布局8个应用性基础研究项目。三是资源集聚高。长三角区域内布局了超过1/3的国家级科创平台,包括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实验室等企业级平台,加速了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依托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成立了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长三角集成电路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加快区域创新资源流通共享,为促进四链融合、以技术策源推动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经济提能升级。三省一市紧扣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主线,加强数字经济产业战略布局,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长三角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区域GDP的40%、全国数字经济总量的30%,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版图。一是数字产业集群塑强全球竞争力。长三角已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高端软件产业的主要集聚地。人工智能方面,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占全国1/3左右,拥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7家、人工智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0家,占全国比重均超过28%。集成电路方面,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的60%左右,上海、合肥、南京等地在芯片设计、制造、测试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上海高新引领、江苏制造封测、浙江模拟功率、安徽存储显示”链式定位、优势协同的产业生态和整体优势。高端软件方面,长三角地区软件业务收入占全国的30%左右,其中,江苏、上海等软件收入稳居全国前列。新型显示方面,合肥、苏州实力突出,集聚了京东方、维信诺、华星电光等新型显示龙头企业。二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效领先。长三角拥有全国近1/4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国家顶级节点(上海)已接入长三角地区全部二级节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传统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特别是作为制造大省,江苏持续深化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推动传统产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首位。三是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建设高质量推进,长三角集聚了超过全国30%的数字贸易百强企业,跨境电商交易额占全国总额的40%左右,位居四大经济圈之首。
数字社会普惠赋能。三省一市深入推进数字社会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助力打破行政壁垒,持续提升医疗、教育、文旅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水平,提升群众美好生活幸福感、获得感。一是跨省通办深化拓展。“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截至2024年9月底,实现驾驶证、行驶证等40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累计上线长三角“一网通办”政务服务173项,涵盖交通违法处理、户籍变更等高频事项,实现“网上办、全程办、无需往返异地”。二是数字生活普惠便捷。推进长三角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实现社会保障卡交通出行、旅游观光、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金融服务等一卡多用、跨省通用。特别是医疗与教育资源共享方面,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41个城市,“跨省就读资助免申即享”惠及数万家庭,数字教育平台实现优质课程共享。三是重点场景提质扩面。一体化示范区跨省域智慧大脑上线运行并持续迭代,嘉兴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通过AI感知设备联合治理太浦河,智慧社区、数字文旅等场景也逐步普及。
数字政府整体智治。三省一市坚持“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双轮驱动,打造更高效率整体智治现代政府,构建跨区域协同治理体系,加速提升区域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政务数字化引领全国。三省一市加快以数字化手段推动治理方式变革,上海推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网并行,基层数字化减负增能取得积极成效;江苏优化完善“苏服办”总门户,高频事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全省线上办理;浙江创新实施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创新打造一批惠企政策精准服务应用场景;安徽迭代打造“一图智办”,长三角政务地图服务能力领先。二是公共数据治理精准高效。共同建立长三角一体化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三省一市间政务信息资源乃至社会公共数据的互查互用,推动区域政府数据资源统一汇集。长三角政府数据开放水平总体较高、引领全国,根据中国开放数林指数,上海位居直辖市综合排名第一,浙江位居省域综合排名第一,为在线服务和一网通办等服务高效开展奠定扎实基础。三是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全国1/4的数商在长三角地区集聚,上海数据交易所、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安徽数据交易所等平台加快建设,推动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以数据资源高效流通推动要素价值充分释放。
数字设施共建共享。三省一市坚持软硬结合,统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数字长三角建设基石,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为区域内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政府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是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完善。长三角累计建成5G基站超72万个,覆盖率超过80%,沪苏浙三地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省一市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区域内智能制造、物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新型基础设施超前布局。建成上海超算中心、乌镇之光等算力枢纽,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算力发展指数显示,三省一市算力规模指数总水平达165,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数量占全国总数的近1/3,成为我国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战略高地,有力支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发展。数字新能源融合型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一张网”覆盖全域,车桩比达1.55,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三是基础制度建设深化创新。三省一市围绕创新要素流动、数据要素价值化、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加快开展先行先试,形成法规政策、标准规范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出台一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相关法规政策,持续夯实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基础制度,发布了电子证照共享应用规范等标准规范,数字经济领域标准制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春节以来,以深度求索(DeepSeek)、宇树科技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爆火出圈,特别是DeepSeek横空出世,撼动AI投资和算力竞争底层逻辑,引发美国资本市场剧震,展现了“东方创新力量”。“一星璀璨,更显群星闪耀”,站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视角下审视“杭州六小龙”,其背后既有杭州本地政策、人才与产业的长期积淀,也得益于长三角资源整合与分工协作的宏观红利,是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与区域一体化深度融合的结果,其意义不仅在于企业个体和单个地区的成功,更在于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提供了“数字驱动创新”的实践路径,展现了数字长三角建设以数字化引领新质生产力变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的生动图景。
注重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数字长三角多跨协同属性要求高,在建设中遵循了数字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充分考虑了各地的特殊性,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面向未来,要继续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同,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要充分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强化系统思维与整体规划。数字长三角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要统筹兼顾各主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跨区域的数字协同治理机制,打破行政壁垒,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系统的优化和协同。要从整体出发,统筹考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发展、数字治理能力提升等各方面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同时,要加强各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实现系统的优化和协同,提升区域数字化发展的整体效能。
重视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数字长三角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大规模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共享和应用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积累、数字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投入,通过量的积累为质的飞跃创造条件。同时,要抓住关键节点,推动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实现区域数字化发展的跨越提升。
坚持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数字长三角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践探索出“一网通办”等创新模式,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区域协同治理的理论体系,进而推动实践螺旋上升。未来,要注重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模式和路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动理论创新,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提升数字化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作者系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