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抓好2025年经济工作九项重点任务,“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是其中重要一项。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昆山始终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当前,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资源要素竞争加剧的新形势,如何通过跨区域多领域协同,在要素资源利用上突破瓶颈、打开新空间,成为昆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以“高效联动”为突破,探索跨域要素统筹新型机制。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构建“飞地联动开发、存量集约增效、生态价值转化”的全链条统筹机制。统筹产业飞地与存量更新。与沭阳共建昆山·沭阳科创飞地,采用“总部+基地”“研发+制造”“前店+后厂”联动发展模式,实现“项目孵化在昆山,成果转化在沭阳”。同步推进低效工业用地“腾笼换鸟”,鼓励工业用地增容,推广“工业上楼”“混合用地”政策,提升亩均效益。统筹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联合太湖流域城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沿湖区域产业绿色转型。在张浦、陆家、周庄等镇试点“田园综合体+科创社区”模式,实现农田保护与科技孵化功能叠加。统筹数字治理与绩效监测。建设土地资源智慧管理平台,动态监测用地绩效,实现跨区域土地供需信息实时匹配。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土地流转中的应用,确保交易透明可溯。
以“资本协同”为杠杆,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服务体系。激活资本“乘数效应”,以基金牵引、金融创新、绿色转型打通区域资金循环堵点。设立长三角基金。联合周边地区国资平台,重点支持新兴产业、科创项目跨区域落地,做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推广“拨投结合”“股债联动”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科技金融生态。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跨区域互认”机制,推动长三角科技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昆山金融超市”,推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资源与企业线上高效对接。探索科创金融服务新模式,创新交叉性金融产品,解决科技创新企业“最先一公里”资金问题。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发行“双碳”主题债券,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项目。与G60科创走廊城市共建绿色金融联盟,探索碳配额跨区域交易。围绕昆山周市低碳产业创新示范园区、昆山高新区省级绿色金改区建设,持续推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以“协同创新”为核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摒弃“单打独斗”旧模式,以联盟共建、设备共享、揭榜攻坚推动科创资源跨域配置。共建长三角科创共同体。联合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等组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创新联盟,推动大型科研设备共享、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建设数字技术中试基地。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中试平台,吸引长三角高校成果落地转化。推广“揭榜挂帅”制度,重点围绕“企业出榜、全球揭榜”“需求张榜、在线揭榜”等完善优化体制机制,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协同配合的攻关模式,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强化国际科技合作。有序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DDE计划)。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俄罗斯院士创新基地、中白产业创新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动海外专利在昆山“首试首用”。
以“设施互联”为基础,提升公共服务跨域共享水平。夯实“硬联通”支撑力,以交通提速、服务提质、民生提优推动基础设施跨域衔接。共建一体化交通体系。全力推进京沪铁路昆山段提质改造工程,加快苏锡常城际铁路昆山段建设,加密沪昆通勤高铁班次,推进“交通一卡通”跨区域优惠。优化仓储物流基地。围绕陆家浜站打造陆家浜公铁、铁水联运综合枢纽,推动昆山港口与太仓港、上海港等重要国际港口的联动,做大做强长三角国际空港昆山物流中心。优化布局建设昆山电商快递物流园仓储物流基地,为上海等周边地区提供便捷高效的商贸、生活物资保障。打造跨域生活圈。与上海青浦、苏州工业园区等地共建医疗联合体,发挥全国首个瑞金智慧医疗联合体远程门诊作用。推动医保异地结算“免备案”,将新增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及时纳入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范围。
以“赋能融通”为引擎,释放数据要素协同倍增效应。突破数据“孤岛效应”,以交易破冰、场景赋能、安全护航推动数据要素跨域流通。升级数字新基建。强化布局5G-A、算力网络、城市数字孪生底座,对接国家“东数西算”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推进中科可控智算中心建设以及电信运营商智算中心建设,推进网络骨干节点与国家枢纽数据通道节点直连,加快现状骨干网络扩容,有序推进骨干网专属通道建设。共建长三角数据交易市场。加快推动昆山数据要素产业园建设。推动与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互联互通,力争成为包括上海数据交易所等国家级数据交易所的分支机构。按照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统一规则、统一标准,结合昆山发展,建设以本地公共数据及工业制造业数据为特色的区域性数据交易中心。筑牢数据安全屏障。联合高校共建“数据安全实验室”,研发隐私计算、区块链防护技术。建立跨区域数据安全应急响应机制,构建“联防联控”治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让数据供给方敢于将其数据安全托管,让更多数据需求方能充分挖掘真实场景、真实数据,实现数据要素的安全流通,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
以“人才雁阵”为纽带,构建全域联动产才融合生态。破解人才流动“地域藩篱”,打造“聚才无忧、用才无界”的良好生态。优化“人才雁阵”结构。推出头雁人才、双创人才、产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专项人才计划。绘制重点领域“人才地图”,精准招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领军人才。实施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做优“昆如意”人才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昆寓”品牌人才公寓体系,强化“一站式”服务保障,打造“人到昆山必有为”的强磁场。深化“人才飞地”布局。积极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人才高地设立“科创飞地”,吸引顶尖科研团队“异地研发、本地转化”。依托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资源,推动“双聘制”人才共享,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探索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持续办好人才科创城市行等招才引智品牌活动,加快汇集创新要素。强化技能人才储备。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与头部企业共建“订单班”,培育数字技能、智能制造等新型工匠。探索“技能人才跨区域认证互认”,打破地域壁垒,实现长三角技能人才“一证通行”。
(作者系中共昆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