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发展战略中主动作为、协同联动。交通运输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江苏交通运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书”和“线路图”,实施三年滚动推进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有效推动重点项目、重大事项等落地落实,有力支撑了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
苏州南站 作者供图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成果丰硕
作为我国交通网络最完善、通达性最便捷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通过持续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强化跨区域协同合作,实现了交通互联互通水平的大幅提升。铁路密度从260公里/万平方公里提高到441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从437公里/万平方公里提高到488公里/万平方公里。
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加完善。轨道上的江苏实现新突破。干线铁路建设成效显著,助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截至2024年底,江苏铁路运营总里程4731公里,较2017年底增长69.5%。高速铁路发展突飞猛进,高铁运营总里程达到2594公里,是2017年底的三倍,已建在建高铁覆盖区域内所有设区市。高速路网建设取得新进展。公路网互联互通持续深化,截至2024年底,江苏公路总里程超15.88万公里,约占长三角公路总里程的30%。高速公路网络覆盖更加全面,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232公里,较2017年底增加544公里。与沪浙皖高速公路接口新增4个,接口总数达24个。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快速化改造步伐加快,南京、徐州等城市快速路成环成网。通江达海的水运优势充分发挥。内河航道网持续加密,截至2024年底,江苏航道通航总里程超2.4万公里,占长三角航道总里程约58%。“两纵五横”的高等级航道网建设稳步推进,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超2600公里,较2017年底增加350多公里。江苏亿吨大港数居全国第一,与长三角其他省市港口实现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世界级机场群能级不断提升。加快提升机场枢纽能级,全省运输机场相继开启新一轮机场改扩建工作,启动无锡硕放机场改扩建工程,南通新机场选址获批。
一体化的运输服务更加高效。推进客运体系便捷舒适。不断加密与沪合杭间的高铁车次,京沪、沪宁、宁杭等线路高铁开行数超100对、最高达155对,其中京沪高铁沪宁段车次数较五年前增加24.5%。持续拓展省际毗邻公交覆盖面,累计开通宜兴至长兴等77条线路,覆盖19个省际毗邻县市,正在逐步统一吴江等地毗邻公交标志标识。在南京等7个城市的公交领域和无锡等2个城市的地铁领域,开展“一码通行”试点。加强货物运输经济高效。连云港—徐州—淮安、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先后入选国家2023年、2024年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将有效提升区域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多措并举推动国际班列加速发展,优化开行计划、拓展回程货源、推进跨部门数据交互,国际班列开行量持续增长,2024年开行2260列,较2017年翻一番。新增莫斯科、米兰等方向班列,全省5个城市稳定开行至欧洲、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线路共24条,覆盖欧亚大陆26个国家80多个国际站点,促进企业国际贸易降本增效。统筹布局集装箱还箱点,联合推出“异地还箱”等创新举措,企业运输和时间成本大幅降低,其中上海港空箱中心太仓港分中心的启用有效缓解阶段性空箱紧缺情况,带动空箱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
一体化的行业治理体系更加完备。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成果突出。与沪浙共同编制出台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协同推进“十字型”高铁大通道、“七横九纵”干线公路网等建设。推动《长三角省际毗邻公交运营服务规范》在示范区先行先试,公交服务品质显著提升。信用和联合执法成效初显。联合研究出台长三角地区交通信用评价转换和互认工作指引、联合信用治超备忘录等实施文件,推动信用协同监管落地实施。建立健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从水域到高速公路加强联合执法、联合监管,形成跨区域交通安全运行保障机制,为长三角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智慧绿色规模化协同发展。长三角智慧走廊初具雏形,截至2024年底,完成沪宁、京沪等高速公路智慧化改造。建成首个省级路网云控平台,覆盖5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启动30个智慧船闸建设和60个智慧港口项目建设,基本实现干线航道网交通量自动观测点全覆盖。与沪浙皖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内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全覆盖,加密普通公路充电桩覆盖,缓解了节假日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
一体化交通让区域联系更紧密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长三角区域内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一体化交通不仅提升了区域交通的便捷性,更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力省际出行更便捷。省际断头路打通成效显著。第一批省际断头路涉及江苏的11个项目全部建成,其中复兴路—曙光路建成通车,将上海青浦与苏州的20公里路程缩短至2公里,25分钟通行时长减至2分钟。宜长高速公路构建起宁杭间第二条快速通道,将南京经宜兴到浙江安吉的行程缩短约40公里、节省约20分钟,省际路网联通水平提升明显。轨道互联互通实现新提速。沪苏湖高铁通车运营不仅结束了吴江地区不通高铁的历史,还与宁杭、湖杭高铁共同构筑起南京、杭州至上海间的新快速通道,实现上海至吴江25分钟直达、湖州至上海最短40分钟可达的便捷通行。上海地铁11号线和苏州地铁11号线实现轨道交通联网运行,并在免安检换乘、早晚高峰大站快车开行等方面实现无缝衔接,为跨城通勤有效节省时间。启动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建设,与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北延伸段贯通,打造入沪通勤新通道。
运输质效提升助力跨区域联系更高效。客运出行同城化效应持续扩大。省际毗邻公交有效解决群众省际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如江苏徐州与安徽宿州间K902/902路城际公交串联徐州铜山、宿州埇桥间多个省际乡镇,高峰期日均客流量达5000人次。联合开行“一大、两中”三条长三角高铁环线,连接起长三角中心城市与多座中小型城市,让城市间人员流动更为紧密便捷。共同签署《关于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合作框架协议》,协同推进长三角地区跨省城际、市域铁路一体化运营,先期成立环沪轨道交通运营公司。积极探索低空经济发展,开通昆山—上海浦东机场、吴江—上海虹桥机场等低空载客运输航线,将两地通行时间缩短至原本的1/5左右。货物运输跨区域合作亮点纷呈。与周边枢纽港间运营合作不断增强,苏州与上海创新共建“沪太通3.0”物流新模式,货物在沪苏两港之间进出口均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连云港与上海合作推出“连申快航”,有效填补连云港港航线空白点,拓展上海港腹地范围。开通南京龙潭港—淮南、苏州太仓港—衢州东等多式联运示范线路,推动连云港、常州等地开展海铁联运“一单制”试点,加快全物流链信息闭环。
交通运输大市场构建助力交通更加利民惠企。“一网通办”不断深入推进。依托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建立电子证照互信互认试点类型清单,构建电子证照跨地区异议处理机制,实现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等10类电子证照共享互认,缩短物流与货主企业及从业人员办件时间,简化办件流程。船舶通检互认工作全面落地。苏皖率先共同设立全国首家船检一体化工作站,实现“即到、即检、即发证”,联合检验直接换发证书缩短将近一个月时间。依托苏皖经验,相继成立长三角船检一体化(上海、舟山)工作站,长三角地区全面实现船检互认,相关经验已向全国复制推广。
织密织优长三角“公铁水空”交通运输网
江苏交通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和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与长三角兄弟省市协作共建,不断织密织优长三角“公铁水空”交通运输网,加速推动长三角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织密轨道交通网络,铺就区域协同发展“快车道”。持续推动落实《加快长三角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行动计划》,打造布局合理、多网融合、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网络。畅通区域干线铁路“大动脉”,完善区域轨道交通网络,提升长三角区域内部联通便捷化水平。
打造智慧公路网络,构建省际联通“新形态”。强化公路网衔接转换功能,促进综合立体交通网整体效率提升。推进干线高速公路通道扩容改造,提升对外畅达水平。推进省际待贯通路段打通,进一步加密高速公路省际接口,强化与周边地区联系。推动公路网的数字化转型,积极落实长三角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合作协议,构建纵向智慧公路骨干通道,提升路网整体效能。
贯通黄金水道网络,激活内河航运“新动能”。加快完善干支网络衔接,提升江海河联网畅通水平,构建长三角国家高等级航道网,加强航道基础设施等级跨区域衔接。高标准贯通水运大通道,发挥“水运大省”优势,全力推进“两纵两横”水运大通道建设,提升跨省水运时效。全力打通内河航运堵点卡点,提高航道网的整体运行效率。推进通港达园专支线航道建设,持续开展通港达园“小快灵”支线建设,提升港口与园区的连通性。
建设世界级枢纽集群,培育开放发展“新优势”。主动适应新一轮国际经贸格局调整和全球产业链分工,进一步提升枢纽能级和协同联动水平。加快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北翼,加强与上海港的合作,利用好合资公司,携手推动港口合作建设和运营。
(作者系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