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位,原本是足球运动术语,是指在防守中本方球员被对方突破时,另外的队员前去帮助封堵。工作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自己常规工作之外的事,有的是上级临时指派的,有的是应对紧急情况需要立即顶上去的,有的是群众突然找上门的等。对这些工作,是主动靠上去补位、尽心解决,还是躲闪逃避、推给他人,反映出一名党员干部能否为大局担当的政治品质。
《论语·泰伯》有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原意是指,不处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谋划与那个职位相关的事情。此语境体现的是,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教化百姓“安分守礼”的儒家处世之道。时过境迁,当前我们从事的各项工作、承担的岗位任务,虽有职责范围之分,但都是党的事业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大家分工协作、紧密配合,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无论在不在其位都要谋其政,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既干好在手常规工作,也要在突发情况下主动补台,在关键时刻相互补位,切实做到为大局担当、为全局出力。
诚然,有些党员干部也许常规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有业绩,可是心存“费力不讨好”的顾虑,或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或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能力短板,对需要补位的工作采取“冷处理”,甚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群众的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最终影响的是整体工作成效和干部作风形象。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想干好工作,就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强担当精神,摒弃“各扫门前雪”、只管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想法,主动补位“不怕事”,勇于补位“不糊事”。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担当和斗争是一种责任,敢于负责才叫真担当、真斗争。接过补位的事就是接过责任,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厘清来龙去脉,拿出对策办法,坚持做好做实。要树立“勤于补位”的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思考预判,演练模拟,防微杜渐,提前补齐缺位产生的漏洞。要锤炼“善于补位”的能力,补位不是罔顾客观实际和自身能力的盲干,要多学多问、多看多干,尽快成为单位的“万金油”“多面手”,在真正需要补位的时候做到“到位”不“错位”。要培塑“敢于补位”的品格,需要补位的工作往往都是急难险重的工作,要发扬斗争精神,迎难而上,勇于“亮剑”,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确保工作实打实推进、硬碰硬落地。
敢于主动补位,彰显的是党员干部的格局和担当,检验的是干事创业的智慧和能力。在保质保量完成常规工作的情况下,党员干部要增强担当意识、弘扬担当精神,努力把补位的事做出高水平、高境界,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作者单位:中共扬州市广陵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朱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