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监管是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跨部门合作,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当前,以DeepSeek(深度求索)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快速“破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金融创新,深刻重塑金融监管格局。作为经济大省,江苏应深入研究并大力推广新一代人工智能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应用,解决传统监管信息滞后、人力不足等痛点,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监管范式升级,为构建智能化、全局化的金融监管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金融监管的方式和效果,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监控优化,预警升级。金融市场的波动往往以毫秒甚至微秒为单位,高频交易、跨境资本流动、算法操纵等行为给传统金融监管带来巨大考验。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过实时数据处理、复杂模式识别和动态风险建模,赋予监管机构“预判未来”的能力,将风险防控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拦截”。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发现新型跨境洗钱路径,美国证监会大大缩短上市公司材料审核速度,香港证监会将“幌骗”等市场操纵行为识别速度提升至0.01秒内,欧洲央行提前6个月准确预警硅谷银行流动性危机等。未来,新一代人工智能将与区块链、量子计算结合,实现数据实时上链,让监管者的“眼睛”和“大脑”跟上市场进化速度,在危机萌芽前就能“看得到”“认得出”并及时按下暂停键,重塑金融安全的底层逻辑。
监管联动,信息跨界。传统金融监管的痛点在于数据割裂,监管部门难以及时掌握跨领域风险。新一代人工智能以技术融合与数据穿透重塑金融监管边界与模式,推动跨领域协同治理,实现从“分业监管”到“跨界联防”的突破。例如,欧盟推出泛金融监管平台联合训练反洗钱模型,有效拦截加密货币洗钱资金;国际清算银行在瑞信危机爆发前发现其信用互换合约存在连锁违约风险,促使多国提前介入干预;美欧横跨多领域联合破获加密货币逃税案,凸显穿透监管威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生成全球资本流动与气候风险关联图谱;等等。未来,隐私计算、XAI(可解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有效解决数据主权冲突与算法黑箱问题,将监管范围从金融扩展至社会行为、产业链供应链等泛化维度,构建风险全息感知、监管无界联动的智能生态。
融资降本,服务增效。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过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和包容性,引导金融资源加大对重点领域的倾斜力度,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例如,金融“监管沙盒”支持银行推出动态定价模型下农业贷款,惠及数十万农户;深交所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伪科技”概念炒作,引导资本流向真正具备硬科技能力的实体企业;等等。未来,在反偏见算法等技术加持下,通过平衡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将有助于加强小微企业和科创企业的金融服务,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体系前置,风控升级。新一代人工智能能够有效助力重构风险防控体系,前置风控措施,优化风控质效。例如,巴西中央银行利用自然语言识别在银行挤兑爆发前发现风险并及时稳定市场;新加坡金融监管局通过压力测试发现清算机制“流动性陷阱”,及时阻断风险外溢;英国、迪拜监管部门针对数字货币开展赎回压力测试,动态调整监管要求,及时缓释挤兑危机;等等。未来,新一代人工智能将金融风控从“被动灭火”转向“主动防御”,进而重构市场信任,构筑更稳固的安全底座,实现经济增长与风险防控良性循环。
江苏制造业根基深厚、金融业活力充沛,强化金融监管、精准服务实体经济,是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需要立足国家金融安全战略布局,推广应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使监管响应实现“分钟级”到“毫秒级”效能跃升,风险治理完成“单兵作战”到“生态联防”模式革新,人才体系实现“专业分化”到“数智融合”结构转型,努力打造金融智能监管创新高地。
智控升级,助力监管“预判未来”。依托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实时金融风险监测平台,对实施全时域场景行为画像,提升市场异常行为识别响应速度。构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动态沙盒推演系统,模拟新型金融衍生品、跨境数字资产等风险传导路径,提前预判系统性风险。探索用图神经网络技术构建金融机构关联图谱,实时追踪风险传染链路,提前预警潜在系统性危机。研究开发嵌入式智能合约监管探针,针对虚拟货币、去中心化金融等新兴领域,实现链上交易逻辑自动审计与异常合约实时冻结,填补监管盲区。整合案例库与风险信号,开发智能决策中枢,实现重大风险事件处置方案自动生成与动态优化,持续提升监管决策效率,让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未发先制”。
数据互联,打通金融“信息孤岛”。以技术创新重构数据治理逻辑,推动联合建设隐私计算平台,通过联邦学习实现跨领域风险特征共享,在保障数据主权前提下完成跨域风险建模。聚焦江苏“1650”产业体系建设,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多维数据流,构建覆盖研发、生产、流通全周期的动态风险图谱,精准识别违规行为,提升金融监管质效。构建跨境风险识别矩阵,建立“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叉核验机制,实现从“单点防御”到“生态联防”的跨越。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监管沙盒标准互认与风险评估模型共享,建立风险联防联控机制,使监管视野从“管中窥豹”升级为“全域透视”。
服务增效,引领产业“追新逐绿”。推动构建科创企业“技术含金量—资本适配度”评估矩阵,融合专利质量、研发投入强度、技术论坛舆情等多维数据,精准识别“伪科技”概念炒作,推动资本向硬科技领域聚集。针对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痛点,全力推动开发轻量化智能风控模块,深入解析非结构化数据,实现柔性供应链、共享制造等创新场景的精准信用评估,让金融资源精准滴灌科技创新。建立碳排放交易与绿色信贷联动监测机制,运用卫星遥感数据验证风光电项目实际发电效率,构筑防范“洗绿”“漂绿”行为数字屏障,让金融活水真正滋养江苏绿色发展。
人才引育,打造江苏“智监先锋”。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积极鼓励省内重点高校探索设立监管科技交叉学科,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兼具监管规则认知与人工智能工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储备监管新生力量。组织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内控合规人员开展深度学习算法应用、区块链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实训,建立数字货币、暗网数据等专业监管团队,提升监管专业水平。大力支持开发特色化轻量化监管工具包,借助移动终端推动智能监管能力向基层延伸覆盖,构建全域联动的数字化监管新生态,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