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建共享助力物流降本增效保安

发布时间:2025-04-27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丁 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普通公路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开放、公益、免费是区别于高速公路按里程计费、封闭运营的显著特征。作为社会优先选择的免费货运大通道,普通公路的服务区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城市交通安全、事关物流降本增效。一直以来,公路部门自建自营难、要素保障难、融合发展难是普通公路服务区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服务区覆盖率低难以满足社会车辆停车就餐、如厕休息等需求。近年来,扬州公路部门聚焦问题导向,用新发展理念剖析问题、寻求路径,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探索因地制宜、共建共享的融合发展模式,在国省道上先后多元化建成20处服务区(停车区)、20处停车坪,覆盖率高达90%,总占地面积约314亩,可提供各类免费停车位近900个、充电桩61个,位居全省前列,为进一步有效护航城市安全发展、服务物流降本增效、保障群众平安出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敢为的主动破除要素制约。如何突破传统观念以及土地和资金要素制约、行业和部门机制障碍等难题,需要用新思想解放思想,推动难点破题、僵局破冰。坚持思变求变,主攻公路部门自主建设难、运行管理持续难等问题,在思想上摒弃自建自营的惯性思维、在规模上抛弃贪大求洋的设计方案、在建设上改变公路部门单打独斗的传统做法,突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共建共享,逐步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建共荣、共享共生的共识。坚持规划先行,主攻项目立项难、资金筹措难、土地供给难等问题,提请市政府出台《扬州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设施规划(20202035年)》,在项目立项、选址、用地等方面,突出政府公益职能,体现多规合一。坚持政府主导,主攻前期手续繁、审批关口多等问题,将其纳入扬州市城市安全生产三年行动计划、交通强省扬州行动方案、国务院安全督导整改措施等,进一步压紧压实地方政府属地安全责任,推动交通、财政、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联动,相对优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通过解放思想、主动向前一步,推动规划先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有效构建了普通公路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一张图、推进一体化、共建多元化的格局。

以敢闯的冲劲优化整合资源。集中资源为我所用,需要科学谋划,跳出思维定式,敢闯无人区,打破资源边界,提升资源耦合度,提高价值溢出率,实现资源最优化、价值最大化。向内挖潜,主动梳理全域国省道养护工区、应急基地、治超检测站等公路管养节点设施,原则上具备条件的,一律增加停车服务功能,形成集养护、应急、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公路服务综合体,先后建成333省道高邮三垛西服务区、437省道八里停车区等;同时,提档升级328国道仪征服务区、417省道甘泉服务区等党建工作阵地,建成货车司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站),为货车司机提供学习宣传、安全教育、休息休闲、沐浴洗漱等一站式服务,打通联系服务货车司机的最后一米。向外拓展,深度挖掘公路沿线加油站、地方产业园区、度假村、农家乐等社会资源,积极引导国有资本发挥社会公益职能,主动上门服务民营资本涉路许可,以双方资源共享实现合作共赢;发挥合作的国有企业、属地乡镇、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优势,通过合作方投入为主、公路部门考核奖补,在以资源整合减少重复投入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加油站经营服务范围、助推乡村特色旅游、提升地方土地附加值。通过资源内外整合,普通公路服务区不仅实现了量的增加,更推动了质的提升。

以敢干的担当推进融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定力,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挥补助杠杆效应、叠加元素等措施,打破合作壁垒,推动多领域、多层级、多元素深度协同融合。公路部门先后与仪征市月塘镇、宝应县鲁垛镇、江都区樊川镇等属地政府,以及中石化、高邮市交通投资集团等国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路地合作、路企合作共建提供了依据支撑。通过党委会集体研究,明确对合作共建的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给予适度建设补助,发挥补助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其提高土地流转、地块租赁、出资建设的积极性。强化服务设施+融合发展。结合沿线生态、产业、旅游、文化,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产业、服务品牌融入公路服务区(停车区),先后打造了高邮三垛西服务区少游驿文化休闲厅、江都樊川停车区特色农产品经营区,以及仪征服务区春风千里扬州路驿站、学习强国区、智慧服务区;结合服务高邮罗氏沼虾运输,沿着虾堰区改造264省道、233国道沿线边角地,建成临时停车坪,方便虾农迅速出虾、快速运输。同时,合力推进交能融合,扬州所有国省道公路服务区(停车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充电桩全覆盖和三维数字化采集建模,宝应沿广服务区正在试点布局光伏发电设施、全流程自动加气站建设,扬州国省道服务设施将迈入交能融合2.0时代。扬州国省道公路服务区先后创成一批全省公路服务驿站,形成一批公路服务驿站+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以敢首创的精神加快复制转化。始终将更好服务人民出行、更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作为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试点先行探路。以353省道四庄首个地方政府共建服务区、356省道三联首个中石化共建服务区、264省道三垛首个地方国企共建服务区为样板,不断总结、提炼、推广经验做法,先后成功复制建成264省道鲁垛服务区、264省道樊川停车区、611省道槐泗停车区、233国道沿广服务区、356省道三联服务区、新333省道秦邮服务区等6个公路与乡镇、央企、地方国企共建的服务区。尝试信用履约考核。制定《扬州市普通国省道公路服务设施运营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对地方政府、国有企业为主导共建的公路服务设施,公路部门给予行业挂牌,并加强定期日常服务和信用考核,对无法满足基本公益服务的给予摘牌,激发合作方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鼓励民营参与。搁置民营资本能否参与共建的争议,引导、支持民营企业进一步发挥公路沿线服务资源效用、主动为公路出行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公路部门同样给予行业挂牌认可,设置公路指示标志标牌,帮助推介宣传,提升民营企业知名度;在横贯扬州南北最长运距长达120多公里的233国道、264省道上,高邮东湖服务区、太丰服务区、司徒服务区和宝应宝德服务区等民营服务区先后建成挂牌运营。通过先行先试、信用履约、考核认可,扬州普通公路服务区成功实现以点带面、孪生复制、持续运营的良性循环。

普通公路服务区作为城市窗口,贵在坚持,重在服务。扬州通过探索公路升级赋能一批、地方政府投入一批、国有企业引入一批、民营企业参与一批、新建道路规划建设运行三同时建设一批、因地制宜实现一批等六种建设运行模式,为普通公路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案例。按照年运行成本测算,扬州20处普通公路服务设施每年将为公益服务投入400500万元,有效降低了公路物流运输成本,也同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群众出行的获得感。

(作者系扬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