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重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5-01-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许幼飞 胡晨愉 唐余方    

“416”科技创新战略,到“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这一系列目标任务,都指向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形成现代化新重庆的新质生产力。向而行,以致远。年末岁初,记者走进重庆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平台,探究重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研发新技术 实现自立自强

202412月底,记者来到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体验中心陈列厅,看到了国产大飞机C919装备的轻薄棉衣”——玻璃纤维隔音隔热毡。这是由超细玻璃纤维棉制成的,目前我们是国内唯一能批量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再升科技副总经理杨金明介绍。这种超细玻璃纤维棉,直径在0.1—0.2μm,仅为头发丝的八百分之一。由此制成的飞机棉,具有轻质、柔性、隔热隔音等特点。此前,仅有美国能生产这种飞机棉。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依靠01”的科技创新,通过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为保障飞机棉的自主供应,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2016年,企业主动请缨,为国产C919大型客机造棉衣

纤维丝的成分、直径、分布,棉毡的容重、组织形态和分布结构都会影响飞机棉的隔音隔热效果。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达到预期目标,研发团队不断打磨试验方案、调整工艺路线。实验室试验、小试、中试、定型,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试验,2020年,再升科技成功研制出第一款型号的飞机棉,迈出了飞机棉国产化的第一步。2023528日,装备国产飞机棉的C919大型客机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从此,中国将高性能超细玻璃纤维材料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再升科技的勇于突破也折射出重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20236月,重庆将制造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升级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通过重构标志性产业链体系,对关键环节、技术进行标记,实现突破,做大做强做优标志性产业链。

路径二:运用新手段 强化数智赋能

检测汽车顶盖涂胶质量、核对PVC下遮蔽堵盖数量、检测车身焊接缝隙是否均匀……在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两江智慧工厂)总装车间,300多个智能检测点位覆盖整车生产流程,能精准监测生产线上各个质检环节,并将采集到的影像以数据形式快速储存进大脑。这套AI智能视觉检测系统由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实现了关键工序检测的100%自动化。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重要路径,其核心是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也是捕捉生产线上产品质量数据的一个重要入口。摇橹船科技的核心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完整掌握了光、机、电、算、软设计开发能力,为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撑。成立4年来,摇橹船科技的触角逐步跨越汽车生产线,延伸至工业制造的广阔领域。让企业首席科学家王建力印象深刻的是,在摇橹船科技招商推介会现场,有企业负责人提着装满零部件的塑料袋,前来咨询能否为其提供智能视觉检测方案,可见当前市场对智能视觉检测技术的迫切需要。截至目前,企业与华为、三星、格力电器等100余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AI智能视觉引发的智慧火花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沃土上愈燃愈烈。

路径三:瞄准新领域 发展未来产业

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最近格外热闹,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拨企业、行业协会的人洽谈合作、参观交流。他们看中的正是以镁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材料的技术突破,以及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将创造新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

我国发展镁产业前景十分广阔,镁矿资源极其丰富,镁及镁合金的世界研究中心已转向中国。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院长潘复生介绍。当前,未来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未来材料则是其中一条重要赛道。在这条赛道上,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途径和刚性需求,更是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按照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进行布局,努力构建从前沿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卡脖子技术攻关研究及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

未来产业的发展核心,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依托世界上最大的镁合金研究平台——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平台,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具备了储能材料领域多个方向的研发实力。如今,研究院已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研制出工业级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与装备,创制了世界首款安时级镁离子电池,成功开发了镁合金一体化超大压铸件等。

路径四:重塑新要素 高效配置资源

这是我们研发的超高精度圆时栅产品,最高测量精度可达±1角秒。”202412月底,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展厅内,技术专家王合文拿着一个圆环形状的产品介绍道。

高水平的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是数控机床、仪器设备等高端精密装备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功能部件,其性能水平直接决定了加工制造的精度与质量水平。此前,精密位移测量主要依赖于光栅测量技术。但长期以来,高端光栅制造的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并引发了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例如进口产品价格高、货期长、售后难等。

新质生产力的新思维模式为寻找经济新增长点、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也促进了资源要素的畅通流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央企业中唯一一家将高端数控机床作为核心主业的企业,而重庆理工大学掌握着时栅测量的原创性技术。不同于光栅用空间测量空间的传统思路,时栅在原理上进行创新,以用时间测量空间,为高精密位移测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国产化技术和产品路线。2021年,通用技术集团与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成立国测时栅,推动纳米时栅技术在机床领域的转化应用。

王合文是重庆理工大学时栅技术研究团队成员,还身兼国测时栅技术专家,对产品进行温湿度、电磁兼容、防水防油污测试。而通用技术集团旗下有数家机床产业子公司,为产品的内部测试与销售提供了渠道。多方合力之下,纳米时栅技术驶向服务市场用户的快车道2022年国测时栅迈入运营阶段,2023年产品生产线单线年产量已达5万套,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数控机床、精密仪器设备等高端装备领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庆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平台作出了精准、科学的路径选择,不仅亮明了厚植新质生产力的家底,更让人们对今后重庆持续践行高质量发展翘首企足。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

责任编辑:金浩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