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全国领先”背后,广东做对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01-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史成雷 温 柔    

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八年全国领先,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等主要科技指标稳居全国首位,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新型储能产业产值稳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广东将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一个个全国领先的背后,广东做对了什么?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双轮驱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部署,要求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广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了解题新思路。通过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广东探索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迭代应用一系列新机制。

新机制包含了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找准项目需求,支持链主企业提出需求,吸纳更多市场需求主体参与研究制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形成关键任务清单;二是创新组织实施,以核心软件攻关工程、璀璨行动(重大装备)、央地联动重大专项等作为试点,综合实施业主制、揭榜制、赛马制等多种组织模式;三是坚持应用导向,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接科研项目,鼓励应用方提供技术应用迭代场景,加速技术成熟和市场推广。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推动下,广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系列突破。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上,广东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相比上一届从7项增至14项,参与项目从29项增加至39项。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为了给科学家营造安居乐业的科研与生活环境,广东探索出一系列新型组织管理模式,如揭榜挂帅”“赛马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2022年,广东出台《关于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的若干措施》,提出10类具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改革措施,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为创新创造赋能……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下,广东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大大提升。2023年,全省研发人员超135万人,约占全国1/7,有效持证外国人才达4.5万人。

成果转化是全过程创新链的重要一环。广东高度重视促进成果转化工作,近年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束缚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看得见的粗绳子已基本解开。2023年,全省近400家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收入达133.96亿元,近五年累计增幅达64%2024年,印发《广东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及单列管理改革扩大到全省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切实助力解决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堵点难点问题。

牢牢树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航空装备制造被誉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皇冠上的明珠2024829日,中国南方航空编号为B-919J的首架C919飞机降落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飞机,是国家工业、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这架国产大飞机一飞冲天的身后,同样有着广东国资国企联合攻关的身影。广州数科集团旗下的广电计量正是其中一员,承担国产大飞机C919的地面适航鉴定的大部分服务、完全自主可控的飞行模拟机等服务,以自主创新技术助力航空领域国产替代。

广州数科集团长期深耕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是一家以人工智能和数字科技为核心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目前拥有5A股上市公司,连续37年进入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百强榜单。

企业连续多年研发创新投入在企业营业收入的占比超过10%。在多个高端和新兴产业领域取得关键技术上的突破。数科集团董事长黄跃珍介绍,目前数科集团累计申请知识产权8271项、授权知识产权6266项,主持和参与制定标准282项。

在黄跃珍看来,高科技产业特别是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链条长、创新投入大,必须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进一步整合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资源,组合式、集成式、连动式向前推进创新。

近年来,广东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实践。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探索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迭代应用一系列新机制。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产业科技创新,企业唱主角。在广东,高新技术企业约有7.7万家,稳居全国首位。同时,创新呈现“490%”现象: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都来源于企业。

近年来,华为、美的、比亚迪等在长期的市场洗礼中成长为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一系列专精特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是广东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厚实家底和强大底气。广东省委表示,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的主角。《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多次强调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广东坚持把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以产业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完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等举措,持续优化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力度补齐基础研究短板

作为全过程创新链的第一环,基础研究是打开整个创新链条的密码。曾经,基础研究是广东的重大短板,这与早期广东的高校等基础研究平台布局不够完备有一定的关系。近年来,广东坚持把基础研究摆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在01”的重大原创突破上不断丰富广东实践,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处于跃升期,迈入国内基础研究第一方阵。

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站700米地下深处,一套世界级的实验设备正在抓紧建设中。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中微子探测项目,目前探测器正值灌注和探测器联调的关键阶段。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的建设,将奠定中国中微子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江门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李小男说。

目前,广东已建和在建国家大科学装置数量达10个,十四五期间还将新建5个大科学装置,约占全国的1/3。此外,广东还推动建立起以在粤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省实验室、在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及在粤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大大提升了基础研究科研条件。

2023年,广东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领域,2024年安排近40亿元,积极落实对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的经费支持政策。

广东还不断深化粤港澳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健全合作机制,推动港澳高校参与联合实验室建设。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超3000项,吸引外资跨国公司在粤设立研发中心380多家。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南方杂志社)

      责任编辑:金浩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