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正遭遇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频繁发生,全球宏观形势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显著上升。在世界经济领域,多边贸易体系遭遇严峻挑战,全球供应链遭受重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脆弱。随着2024年美国大选结果出炉,特朗普二次执政,其“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政策主张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在此复杂背景下,中国如何加强政策应对能力,巩固和增强发展定力,避免陷入“内卷式”竞争的恶性循环,实现2024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目标,已成为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国遭遇全球化逆流
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相对存在、周期性轮回。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周期调整之中,这对于中国这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而言,无疑面临着严峻挑战。
贸易政策的调整对出口构成了挑战。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市场遭遇了严峻的挑战,这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业绩。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提供的数据,全球贸易壁垒的增加导致了中国出口成本的上升。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多次强调,其将坚持实施更为严格的贸易政策,不仅针对中国祭出高关税、取消最惠国待遇等“大招”,更扬言对除中国以外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关税。一旦这些措施得以实施,对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而言,直接或间接对美商品出口必然遭遇重大冲击,而出口增长速度放缓,又会对整体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全球供应链的重组对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构成了考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宏观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全球供应链的重构。这种重构不仅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降低潜在的风险,众多跨国企业开始着手调整其供应链布局,导致了部分产业向其他国家的转移。这对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产生了影响,使得产业链的稳定性与完整性面临挑战。与此同时,随着一些国家寻求供应链多元化,中国制造业面临重新定位的压力。
科技领域的封锁对创新构成了阻碍。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实施了多项限制性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严格的出口管制、投资审查以及对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活动进行限制。特朗普再次当选,预计将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科技企业的限制,加大对华出口的管制力度,并限制中国企业在美投资。这将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特别是在芯片、人工智能、5G通信等关键领域的发展带来重大挑战。短期内,中国科技企业可能会遭遇供应链中断、市场准入障碍等问题。科技领域的封锁和创新的阻碍,限制了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进而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这些限制措施还可能导致中国与美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加剧,影响全球科技产业的格局。
多边贸易体系遭遇的困境加剧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不确定性。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中,WTO以及其他重要的国际组织的权威性和效力正面临着广泛的质疑。由于各种复杂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因素,多边贸易协定的谈判和达成变得异常艰难,不仅影响了全球贸易的顺畅进行,也对各国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力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中国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保持战略定力,避免陷入“内卷式”竞争
面临贸易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保持战略定力,避免“内卷式”竞争,就显得特别重要。从经济领域看,“内卷式”竞争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低端嵌入”的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采取了“血拼式”竞争策略。在这一发展阶段,“内卷式”竞争对于迅速扩大产能、推动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发展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均具有极其积极的作用。然而,进入新发展阶段,特别是面对日益增加的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内卷式”竞争不仅无助于稳定外贸乃至高质量增长,反而可能适得其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缺乏市场规范的制约,“内卷式”竞争已演变为恶性竞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说明实践中这一问题已经引起足够重视。
恶性“内卷式”竞争通常会导致成本累积、无效增长、资源配置的低效与浪费,会带来短期导向导致的发展困境以及恶性循环导致的集体困境。其危害包括行业利润压缩、创新投入不足、产业间发展失衡以及经济发展环境受损。首先,“内卷式”竞争实际上会导致资源错配。这种现象意味着宝贵的资源被大量投入到低效的重复性竞争中,而非用于创新和追求高质量发展。这种做法最终将导致结构性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全球贸易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低效产出无法仅依靠“低价”策略来维持生存空间。相反,这种低效产出更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首要打击目标。其次,这种竞争模式还容易引发市场上的恶性循环。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往往忽视长期战略规划,这种短视行为最终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导致整个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丧失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的能力。再者,“内卷式”竞争还会严重抑制企业的创新活力。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企业往往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价格战和成本控制上,而非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在当前产业链和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企业的生存空间将不断受到挤压,此时,生存的唯一出路可能就是进行跨国空间重构,推动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国际梯度转移。最后,长期陷入“内卷式”竞争将逐渐侵蚀和削弱整体竞争力。这种现象将导致该经济体在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和潜力,更不用说,在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全球化关键发展阶段,发挥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的能力了。因此,为了有效应对全球贸易中出现的不确定性,避免陷入无休止的、低效的“内卷式”竞争泥潭,转向追求高质量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关键。
增强发展定力,应对不确定性风险
“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有效应对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增强发展定力,助力实现外贸稳增长。
转变竞争观念,构建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应从成本竞争向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竞争转变。这一转变要求企业增加研发投资,通过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这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还能提高其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随着产品和服务的持续优化,国际市场对企业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增强。在面对市场和经济的不确定性时,企业将能够以提高竞争力增强自身的确定性,保持坚韧不拔的态势,真正达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境界。
完善市场监管,构建高质量竞争生态。治理“内卷式”竞争的核心在于优化经济运行环境,提升市场活力。因此,为了避免“内卷式”竞争,首先需要完善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恶性竞争行为的干预,避免价格战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互联网平台和重点新兴产业发展中,高度重视反垄断执法,防止出现妨碍竞争的行业垄断。此外,还需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为优质企业腾出发展空间。通过多方协作与制度完善,引导企业竞争方向从“价格”转向“价值”,从“投入”转向“效率”,建立可持续竞争生态,逐步实现从“内卷”到“竞合”的转变。逐步形成以创新驱动、高效协同、公平竞争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生态,有效应对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
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为了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些热门领域,导致低效竞争的现象,政策制定者应采取措施引导资本和劳动力向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具有高附加值的领域流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需要完善投资环境,制定研发补贴政策,促进全社会资源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要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标准,促进企业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打破信息壁垒,共享资源和技术成果。政府还应推动建立以长期效益和社会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避免单纯以市场份额或短期利润作为评价标准,引导企业聚焦于高质量增长,而非仅仅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强化创新激励,打破内卷僵局。为了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提供科技研发基金支持、实施税收减免政策等,激发企业专注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构建以质量和服务为根基的竞争优势。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政府应优先考虑并支持拥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防止低质量产能的无序扩张。同时,在激励创新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创新链的建设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机制,有效减少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行业协会发挥其作用,搭建共享平台,促进数据和资源的共享,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行业创新效率和竞争力。
增强区域合作,打造增长共赢链。区域合作是中国增强发展定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继续扩大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合作的同时,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合作,不断拓展新的贸易伙伴,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尤为重要的是,化解贸易保护主义等引致的贸易不确定性,需要构建真正互利共赢的竞合关系,即构建全球增长共赢链。构建全球增长共赢链有助于化解贸易摩擦,通过链式结构,各国可以更加紧密地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互补。这种合作模式鼓励了多边贸易体系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当各国利益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倾向就会减弱,从而有助于减少贸易壁垒,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的可能性。此外,共赢链的构建还能够促进技术交流和创新,加速全球产业链的升级,为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增长点。因此,通过构建全球增长共赢链,可以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与繁荣提供坚实的基础,降低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
(作者分别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新时代自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审计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