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更新 生活焕新

发布时间:2025-01-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丁和平 张 念    

城市与人的命运紧紧相连。城市更新,作为一场深刻的城市变革,对已不适应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进行科学改建,聚焦于老旧社区的重塑、历史街区的复兴、老旧厂区的转型、旧商业区的活化、城市公园的升级以及城中村的华丽转身,不仅旨在恢复并强化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更致力于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聚集各方社会资源,激发城市内在潜能与无限活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石榴新村华丽转身         南京越城集团供图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理念、模式、路径、政策、治理等方面的系统更新,让城市在日常不经意中点滴改变,也不断增强市民对美好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持久信心。

近几年,江苏迎来了一轮城市更新的热潮,南京石榴新村、扬州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淮安淮印时光文创园是全省城市更新浪潮中翻涌出的三朵浪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那些焕发新生的璀璨角落!

老房重建 幸福感旧地提升

老罗住在南京市秦淮区石榴新村,这里离南京市最繁华的新街口核心区不足一公里。以前,这一片区的房屋几乎全是居民自建的非成套住宅,居民为解决一家人的居住问题不停在原房基础上加盖,以至于在这一片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的区域里,有原住人口约1500人,住户380多户。这里一线天”“握手楼随处可见,配套设施缺乏,消防隐患重重。老罗的家里,一年四季见不到阳光,臭气熏天。有生之年能住上新房子,我就满足喽!这是老罗和老街坊们共同的心声。

2020年,南京市将石榴新村列为全市首个城市更新危房安全消险改造试点项目。老罗和老街坊们的愿望要成真了,大家都欢欣鼓舞。但是到了二轮意愿征询阶段,老罗才发现石榴新村的更新属于原地改造,跟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居民中出现了各种质疑声音:啊,还要自己承担建设成本费用?”“哦,在原地盖这么小的房子?时间过去了一个月,同意率仍未突破50%

正在胶着阶段,工作组来到了老罗家,给老罗讲政策”“算明白账,对老罗及老街坊们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整理并商讨解决方案。项目组临时党委还通过组织召开居民党员会、解读危房加固方案等,逐渐让老街坊们理解接受更新方案。短短10天内,签约率达87%。老街坊们的思想也完成了从坐等征收拆迁拿房拿钱到接受等值安置适当纾困的转变。

在更新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新问题再次产生,因为建筑系数不同,若按建筑面积置换,人均居住面积将明显缩水,居民对此都不能接受。最终该项目明确以套内面积为置换标准,实现了居民利益最大化。在设计改造方案的全过程中,居民们的想法也被最大化地吸纳进来。设计方案经过约70轮修改,户型经过20轮调整,最终形成由20个面积段、36种户型平面相结合的改造设计方案,户型设计除保证厨房、卫生间正常功能外,其余尽可能预留完整方正空间,以便后期居民根据家庭人口结构及生活习惯自由分隔。

项目组为居民做的不只是这些,还精心准备了相关报批资料,让石榴新村成为全省首个完成报规报建手续的城市更新项目,帮居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不动产确权登记。盼了一辈子的老罗在知道这个消息后忍不住潸然泪下。选房的时候,老罗和老街坊们发现新房子有单独卫生间、电梯,还有配套的绿化、医院……这是他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他盼着能早点拿到钥匙,住进去!

如今,石榴新村的A地块全部完工,等待居民入住。浅灰色石材、铝板和双层玻璃的结合,在阳光下明亮舒展。在改造后的石榴新村内,照明、消防、安保、停车等设施均按标准设置,并见缝插针布置了绿化景观,还引进了专业物业公司,结合周边丰富路、南台巷等小店经济特色街区,构建15分钟生活圈,打造高品质的居住社区。

石榴新村项目采取以原地重建、回迁安置为主,异地置换、货币回购、优先购买原地商用房屋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老罗们的急难愁盼。不久的将来,老罗们将住进真正的石榴村,开启更美好的新生活。

老街活化 烟火气原地延续

在持续数年的微更新下,历史悠久的仁丰里不仅保留原有的肌理容貌,至今仍有1000多户居民居住其中,还融入有限度的商业开发,老与新的交融让这片历史街区重焕活力。


新潮古韵仁丰里       中共扬州市广陵区委组织部供图

在保护原有肌理中更新毓贤街2-2号的前身是一座清末士大夫的三进宅邸,房子因长期闲置且年久失修逐渐成为危房。建筑设计师吕坤斌将房子租下并改造,决定在尽量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与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当代人居住习惯的微更新。

现在的毓贤街2-2号已成了重构空间民宿,保留了旧时的门楼、木格窗等传统东方美学的元素,同时也增添了地暖、空调、污水净化系统等当代人舒适绿色生活的必需品。走进民宿里,既可以看见古树在旧窗格里伸出枝丫,也能在改造过的温暖的地桌旁品一壶香茗,加上民宿主人精湛的插花技艺、时常举办的文化活动,共同重构古街古巷古宅最美好的样子。重构空间民宿被评为扬州首家国家乙级旅游民宿,成为仁丰里更新保护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发展传统文化中更新走在仁丰里的巷子里,随处可见活起来的传统文化的影子。在游客中心,通过佩戴VR眼镜或者下载专属APP,能偶遇长相超萌的扬州文旅推广大使李白;在人间小温书斋,可以翻阅发黄的古籍后再听一段昆音雅乐;在恬菡小筑盖章馆,集章爱好者能盖到二十四节气、扬州美景、金陵十二钗等各种以古代文化为主题的图章……

锔瓷是一项独特的民间绝活,所承载的是惜物保福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而这正好与坚持微更新、微改造、保持原风貌的仁丰里保护利用的特色不谋而合。如此,非遗体验小店人需小记便来到了仁丰里。在人需小记里,能看到在锔瓷人的手下,一只破了的瓷碗如何能滴水不漏,不由得感慨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还可以买上一只用金色的锔钉做装饰的盘子,提醒自己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要珍惜当下拥有的幸福。

在共建美好街区中更新仁丰里82号是张家五代人的住所。在仁丰里整治之初,他们家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在张家对面曾是一间老破旧危房,如今成了一家素食餐厅,免费给孤寡老人提供午餐服务。动工前,他们家提出,施工产生的噪音、灰尘会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为了获得居民的支持,街道直接将议事会搬到了82号门口的香橼树下,由街道、施工方、居民等代表共同参与,综合各方意见和建议共同制定施工方案。如今,街区原住民们不仅成为了仁丰里微更新忠实粉丝,还当起了义务导游,百年树下集众智也成了仁丰里推进更新整治的常态化活动。

仁丰里还吸引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走进街区,他们也不断带领仁丰里走出去。区政协委员柏岐凤盘活旧城七巷20号梧桐院多处房屋资源,打造非遗主题的奕庐民宿空间,让游客沉浸式领略扬州文化的精彩。如今,梧桐院内的“致公凤巢”活动基地不仅每周举办两场研学活动,带领青少年倾听非遗大师讲课;创立了微信公众号“微聚扬州”,由文人学者投稿,它来支付稿费,只为传播古城文化,讲好古城故事;还邀请海外归国人才前来开展日常座谈交流,让“凤凰”们从这片古宅老巷中迈出了扎根古城扬州的第一步。

此外,在街道的倡导下,仁丰里还发展“共享模式”。漫步仁丰里,“共享空间”比比皆是。居民家门前的共享水池、共享座椅、景观花园;扬州老照片馆的大玻璃窗口成为文化共享的空间载体,与路过的人们分享着古城的历史文化。小剧场打开门来,供街区商户、专业演员、社会团体、商业组织等共同使用,为大家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这里的居民和商户一直以来都践行着新时代仁丰里“里仁为美”的传统美德,参与到仁丰里的共建、共治、共享中,让古城老街成为了居民、创客和游客的“共享家”。

老厂蝶变 新精彩故地萌生

淮印时光文创园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北路44号,其前身是淮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淮阴新华印刷厂。昔日的机器轰鸣声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文艺范、青春感和活力满满。

是旧厂房也是新园区淮阴新华印刷厂在淮海北路44号生产经营了整整50个年头,承印过《毛泽东选集》,也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大学生教材印制基地之一,《中华大典·文学典》中的宋辽金元文学分典、魏晋南北朝文学分典也印刷于此。可以说,这片厂房曾经为新中国的文化传播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自然也是淮安人民心中割舍不下的宝地。

如今,这片已经斑驳的旧厂房从淮阴新华印刷厂变成了淮印时光文创园。在淮印时光文创园的LOGO上有红黄蓝三色的泼墨,既代表印刷油墨三原色,也代表新的时代给旧厂房注入了新的缤纷色彩。

淮印时光文创园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有工业建筑的红面贴砖和工业厂房的构造特质,同时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昔日的一栋栋旧厂房转身变为时尚店铺,大片的红砖墙上绘制了色彩缤纷的涂鸦,不时夹杂直刺”“小就”“结杠等淮安本地方言,墙上画着的小卖部仿佛带人穿越回喝玻璃瓶汽水吃大白兔奶糖的年代。

是商业圈也是休闲圈文创园以文化创意、艺术培训、特色活动、数字传媒为主体,不断优化业态布局,目前园区已入驻BOBOS手作皮艺、室内云蹦极、管阿嬷糖水等90余家企业,业态涵盖时尚设计、非遗工作室、娱乐体验、时尚餐饮等门类。文创园还积极发展夜态经济,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诸多文艺范十足的摊位准时出现,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总能让慕名而来的顾客满载而归。

不仅如此,文创园还把园区变成了让附近居民和游客休闲放松的地方。行空间、角落咖啡等可以为游客市民提供高品质阅读休闲体验空间,篮球公园等完全可以满足青少年时尚运动及健身需求。文创园还依托重要节庆,创意举办我们的节日活动,比如中秋市集+乐队演唱+清扬戏剧等,不仅为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大餐,还吸引大量游客市民前来游览消费,得到群众热烈欢迎。

是创业园也是体验营为了充分发挥园区的孵化功能,园区结合政府各项优惠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小微企业,且优先支持创新型、成长型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入园。文创园还打造淮印时光新阶层实践创新基地,促进园区企业之间互相了解,其产生的溢出效应远远超出预期。

文创园一直致力回馈社会,通过整合园区自身优势,团结商家,常态化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还联合园区的有关商家,推出了印刷术、衍纸艺术、扎染、陶艺四大精品课程,让参与的学生在沉浸式体验非遗制作的同时发挥创造力想象力,也培育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非常受欢迎。

      责任编辑于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