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的前身为沙洲县。改革开放之初,因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条件较差,一度被称为“苏南的苏北”。30年来,张家港人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不甘落后,急起直追,历经艰辛,终于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协调发展之路,取得了不同凡响的区域发展业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当时的沙洲县委明确提出“迅速转移,大干快上”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全县很快实现了农副工三业并举的飞跃,到1985年,全县经济实力已跃居全省64个县(市)的第五位。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发表,成为张家港实现腾飞的新起点,他们响亮提出“三超一争”(工业、外贸、城建超周边先进县市,项项工作争一流)的奋斗目标。两年后,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第二;1995年,张家港初显协调发展特色,成为全国“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先进典型。进入新世纪,张家港更加突出“转型、加速、协调”三大主题,加大“创新、统筹”力度,把协调发展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今的张家港已今非昔比:
——昔日苏州地区的“小八子”连续14年跻身于全国百强县前列。30年前,张家港各项人均指标在苏州地区8个县中排名倒数第一。1994年至今,张家港已连续14年保持在全国百强县第三强左右。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已从30年前的3.2亿元猛增至1250亿元,增长386倍,平均每0.95天就创造了相当于1978年全年的GDP;财政总收入已从0.45亿元增加到253.8亿元,增长564倍,平均每0.65天就创造了相当于1978年全年的财政收入。
——昔日农村集镇成长为港城一体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当初的张家港乡村满目旧草房,集镇不见电灯光,县城所在地杨舍镇只有一条长百多米、宽3米的小街。而如今,张家港已形成“一城四片区”的城市框架,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县级市,“工作在现代化园区、生活在花园式城市”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昔日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变为顶天立地的大企业。30年前,当时的沙洲县已有2000多家乡镇企业,但都是分布较散的小企业;现在的张家港,企业发展亮点纷呈,已有销售超亿元的大企业212家,其中超百亿元的特大型企业已有7家,占全省总数的8.4%,12家重点企业的利税已占到全市的65%。沙钢集团的前身,只是一个靠45万元起家的小厂,现在已发展成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利税超百亿元的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华纺集团从当初不足百人的纺织企业,成长为棉纺产量居亚洲第二的国家大型企业。全市已有12家企业成功上市。
——昔日勉强温饱跨入全面小康。1978年,沙洲县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有367元和178元,2008年,已增加到24250元和11600元,分别增长了66倍和65倍。30年前,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只有26元,现已增加到5万元,增长了1912倍。现在的张家港,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45.5平方米,平均每6户家庭拥有1辆私家车,外出旅游渐成时尚。2005年,张家港成为全省首批全面达小康的县(市)之一。
——昔日小沙洲发展为全国文明城市。当年的沙洲县,别说在全国,就是在全省也是一个很不知名的小县。如今的张家港早在2005年便摘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2008年再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迄今为止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张家港还先后荣获全国教育先进市、文化先进市、科技进步先进市、村民自治模范市等累计120多项国家级、130多项省级荣誉称号,2008年又一举荣膺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成为全省获得各类省级以上荣誉最多的县(市)。
纵观张家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协调发展是其最为鲜明的特色和最为成功的路径。
一、坚持艰苦创业,始终不懈地谋求工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张家港的工业可谓是白手起家。30年来,张家港人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善于逆向思维、“反弹琵琶”,走出了一条超常规跨越式的工业化之路。
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推进乡镇企业从无到有。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地方财政包干制的实施,解放了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激励了一些地方大办工商业。当时的沙洲县,一无资金、技术,二无原料、市场,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想方没法开展与城市企业的横向联合,旗帜鲜明地提出“理直气壮致富、聚精会神抓钱”,大办乡镇工业。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已在全市工业中占绝对优势。
在“船小好调头”的叫好声中,推动乡镇企业从小到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乡镇企业面对买方市场的严峻挑战,一度经营困难。在当时“船小好调头”的一片叫好声中,张家港人却冷静地作出把发展规模经济作为做大做强乡镇企业的重大抉择,并于1992年组建了全省第一家省级乡镇企业集团——江苏贝贝集团。从此,拉开了全市以资产为纽带、名优产品为核心、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强强联合的强企大幕。进入新世纪后,张家港引导规模重点企业确立“好了更好,强了更强”的经营理念,树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的远大抱负,最终涌现出一批如沙钢、华纺、张铜、永钢、国泰等在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业排得上号的企业集团。
在布局散乱的制约中,推动乡镇企业从散到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期前,张家港仍受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布局制约,工业经济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他们较早提出建设“欧洲精纺城”的构想,以此为端点,逐步在全市形成了集聚式发展的工业布局形态,推动关联企业按照产业类型和产业链条在空间集聚。至今,全市已形成国内、亚洲乃至世界著名的棉纺织、毛衫、钢帘线、五金、彩钢板、粮油食品加工等大规模生产基地。
二、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齐头并进
张家港在持之以恒地做大做强本地企业的同时,一着不让地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当初的乡村经济全面融入了国际经济。
以保税区为龙头,大力构建对外引资平台。1992年,张家港成立了全省第一也是至今唯一的内河港型国家级保税区,此后又相继建成区港联动的保税物流园区、省级经济开发区、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等一批开发载体,2008年,又成功获批张家港保税港区,抢先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构建了重要平台。10多年来,他们抢抓沿江开发契机,充分发挥“区、港、园”合一优势,不断增强沿江区域对外招商引资的承载力和吸引力。目前,全市60%的外资集中在沿江一带。
以国际大公司大项目为目标,加大对外引资力度。1985年,以成立全县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江谊船舶服务公司为标志,全市引进外资实现零的突破。从那以来,张家港始终把引进国际大项目作为主攻重点,不断加大引资力度。1992-1994年,张家港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曾连续3年居全省各县(市)之首。到2008年底,全市已累计落户外资企业1412家,其中有世界500强浦项、伊滕忠等31家企业;引进项目中超千万美元的近占80%。
以对外投资为重点,全力做好“走出去”这篇大文章。张家港在不断提高“引进来”水平的同时,通过专门设立联席会议制度,大力做好以政府推动为先导、民营企业为主体的“走出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4年以来,境外投资已连续四年在全省县(市)中名列第一。张家港的“走出去”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方面由市经贸部门负责“对内走出去”,以国内原料盛产区、劳动力密集区、商务成本优惠区为目标,推动骨干企业走出市门投资办厂,实施产业转移、区域合作。目前,全市骨干企业到苏北、新疆、浙江、广东、辽宁等地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超过40个,总投资超过60亿元。另一方面由市外经部门负责“对外走出去”。早在90年代初,张家港就开始跨出国门开展境外投资活动。1991年,在孟加拉国设立了全市第一家境外企业。近几年,又引导企业从普通的项目投资向跨国并购、建设园区的集聚投资方向发展。2004年,以投资总额达1574万美元的沙钢澳大利亚铁矿项目为标志,张家港掀开了规模型跨国经营的历史。2007年,设立我省首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为推动“走出去”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发展平台。
三、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不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张家港人就把卫生创建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突破口,不断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市民与农民携手同行,形成了城乡统筹发展的鲜明风格。
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规划。为合理整合城乡发展资源,自1998年至今,张家港先后三次实施行政区域调整,对市、镇进行一体规划,构筑“一城四片区”的城镇格局,中心城区和片区中心镇通过规模扩展和功能提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同时,以“四纵四横”的大交通网建设,大大缩短城乡距离,并将保税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联结成网,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功能互补、共同繁荣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人居环境城乡一体整治。综合整治城乡环境是张家港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独特切入点。从1993年开始,按照“巩固城区、辐射农村”的思路,全市城乡统一开展以“人人动手、洁美家园”为主题的大环境整治活动,并将工作着力点放在农村,每年都开展几次声势浩大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坚持把水环境作为综合整治的重点,积极推进农村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机制,使全市农村处处呈现出庭院绿、河道清、村落净、建筑美、气象新的新景观。2008年又在全国第一个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纲》并通过专家评审,成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市之一,张家港又率先迈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文明创建城乡一体开展。张家港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针对新农村建设必须面对的农民用水习惯、垃圾处理、厕所卫生等“老大难”问题,扎实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不同层面的创建活动。1998年起,市政府每年从地方财政中拿出1亿多资金,用于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科技、文化、卫生“三入户”活动,籍此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加快由农民向市民再向文明市民的转变进程。
社区服务城乡一体推进。将社区服务延伸到农村,使农村社区成为城乡对接的有效载体,这是张家港统筹城乡发展的又一创新实践。目前,全市各镇都建有高标准的中心社区,每个行政村都建有标准化社区,全市建有市、镇、村、企四级社区一体联动的“1890社区服务网”和“110”城乡社区联动网,农民已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区服务,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服务引进家门”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四、注重改善民生,使全面小康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进入新世纪以来,张家港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惠民。坚持以省定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引导全市协调发展,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果。
制定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积极鼓励城乡居民创业致富。在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张家港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主要是通过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来实现的。党的十五大召开后,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了民营经济腾飞计划,以此引导全市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的重要举措来抓,稳步增加城乡居民的经营性和资产性收入。
注重保障惠民,大力推进社保扩面提标。张家港的领导者保障惠民的意识一直较强,早在1986年就已建立全国第一个乡级社会保障组织。党的十六大以来,为了更好地协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张家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03年,通过实施“农保转城保”的政策,一举使8.3万名原来参加农保的职工享受到城镇保险待遇。同年,运用财政缴费补贴的方式,将全市18周岁以上的近14万纯农民纳入社会保险范畴。2004年起,张家港又对全市老年农民发放每月80元的养老补贴,以此帮助减轻农民家庭的养老负担。
力避集体资产平调流失,切实维护广大农民权益。一度时期,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农民的权益受到影响。针对这一情况,从2002年开始,张家港全面推开组建农村新型社区股份合作社的工作,将村级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并根据不同情况提出改革的具体办法,明确扩大分红的比例要求,让农民充分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
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加快完善改善民生的机制。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国学习张家港的热潮中,张家港就开始启动每年为民办十件实事的民生工程,至今已坚持15年。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已相继建成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梁丰高中等,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100%、农村危桥整治合格率达100%、数字电视实现户户通、全市绿地率达40%左右。与此同时,对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长期帮扶。经过20年的帮扶,这些村的工业产值都由不足50万元增长到5000万元以上,村均净资产都在250万元以上。多年来,张家港坚持将扶贫济困作为党委政府的一件大事来抓。近几年,全市每年用于帮扶弱势群体的补助都在2亿元以上。最近,张家港研究制定了旨在推进“第二个率先”的《协调张家港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涉及民生福祉的指标占一半以上。
五、弘扬张家港精神,锻造一支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
“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炼升华,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扬光大。以此精神为引领,张家港锻造出一支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甘于奉献的干部队伍,为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组织保障。
目标引领,激发干部全力拼抢、勇创大业的奋斗精神。张家港精神,就是一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勇创大业的精神。上世纪90年代初,张家港在世人眼中还是一个发展条件不够好、底子不够厚实的形象,可张家港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服输的禀赋,当时就瞄准苏州市辖的先进县市,大胆提出“三超一争”的奋斗目标。不仅大大激发了全市干部的创业豪情,而且在苏州全市产生了“地震”般效应,在苏州发展史上写下了引领区域竞争的光辉一页。此后,在每个发展阶段和转轨时期,都明确提出必须“跳一跳”才能实现的目标,不断强化干部攀高比强、克难求进的竞争拼搏意识。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张家港才拼抢出大开放的格局,拼抢出大交通的框架,拼抢出规模经济的效应,拼抢出全国百强县前列的地位,拼抢出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
铁纪约束,锤炼干部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张家港精神,就是一种说干就干、真抓实干、令行禁止的精神。身体力行作表率。张家港的领导者奉行“时间就是速度和效益”的观念,历任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出国、出境招商,都自觉做到完成任务即返,经常提前回国。榜样的作用带动了全市干部,市镇两级干部大部分也都经常自觉放弃节假日,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发展可谓拼命奉献。以检查促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检查工作,事先一般不向基层打招呼,往往直插企业车间、农村田头,现场检查督促、发现解决问题,促使基层干部精神不松懈、工作重落实。以会风育作风。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张家港市委定下铁的纪律,开会不可无故迟到早退,不可抽烟,不可接打手机。10多年来,从全市两级干部大会到千人规模大会,基本上没有上述现象,令行禁止已成为张家港干部的好传统。
创新机制,增强干部不甘落后、争先进位的竞争能力。张家港精神,就是一种敢于竞争、不甘落后、争创一流的精神。张家港市委倡导“弘扬创业者、保护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惩治腐败者、激励开拓者”,注重以科学导向用人、以公认实绩选人,以先进理念育人,力求用当其时不延误,用当其长不埋没,用当其位不浪费。同时,每年将各镇、各单位的实绩公布排名,每次工作会议开展点评,让先进的有压力、落后的坐不住。
张家港30年的艰辛探索和实践,深刻启示我们:
不管东西南北风,扭住发展不放松。坚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始终是张家港高扬的一面旗帜。顺境时抢占先机,困境时克难求进,以“无功即过”的意识抢抓发展机遇,以超越自我的追求提升发展定位。张家港从落后到先进的成功实践再次表明: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离开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更是难上加难,全面协调发展则无从谈起。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张家港精神不仅在张家港人中内化于心,激励和支撑了张家港的协调发展,而且搅活了更大区域发展的“一池春水”,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区域竞争新局面。这种效应再度表明:任何区域实现跨越发展,都离不开一种具有时代特质的超凡精神。
以发展目标的顺时提升,引领发展境界的应势升华。张家港形成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因贫困而产生的原始发展冲动,到追赶先进、加快发展;从“两手抓两手硬”,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张家港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晰。透过这一发展轨迹,人们不难发现,张家港人总能在发展的关键时刻,顺时应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高点定位。正是这一点,才使得张家港人始终能够不停顿地自加压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不够全面到比较全面,从不够协调到比较协调。张家港的成功奥秘在于:以发展目标的顺时提升,引领发展境界的应势升华。目标越超前,发展实践越超前;目标越协调,发展路子越协调;目标定位越高,发展境界越高。□
(调研组成员:范朝礼、吴权、徐洪、高坡、殷世勇、陶静霞)
(执笔:范朝礼、吴权、徐洪、殷世勇)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