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两个率先”贡献智慧和力量

——访东南大学校长易红
发布时间:2012-02-04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本刊记者 陈伟龄    

  记者: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开启新征程,科教人才至关重要。东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长期以来,东南大学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反映了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我们就从东大的办学理念谈起吧。

  易红:东南大学是一所融光荣历史和创新精神为一体的百年名校,一贯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引领社会科技文化进步为己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努力践行“止于至善”校训,大力发扬百年优良传统,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100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国家和江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把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加快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核心任务,坚定不移地走以创新为主导的研究型大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建设道路,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办学的强校道路,坚持快速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学校的各项事业快速推进,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作用。东南大学要努力发挥高校在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为全国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近年来,东南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各方面得到快速发展,为江苏“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积极贡献。东南大学是如何为江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江苏人才强省战略的?

  易红: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我校注重鼓励和支持毕业生留在江苏建功立业,为江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据2009年到2011年最新3年的统计,我校毕业的12012名本科生中,留在江苏工作的有7133人,占59.4%;毕业的8436名硕士毕业生中,留在江苏工作的有4869人,占57.7%;毕业的2448名博士毕业生中,留在江苏工作的有1655人,占67.6%,为江苏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记者: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四个牢牢把握”,高度强调实体经济和改革创新的意义。东南大学一贯注重为江苏的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提供服务,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基本情况。

  易红:东南大学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服务江苏“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在全省高校中发挥了带头、骨干和示范作用。据江苏省公布的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近几年来我校在全部7项指标中均名列前茅。20087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2009年和2010年均为6项指标位列第一,一项指标名列第二。

  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点工作:首先,为江苏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服务江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据2009年到2011年最新3年的统计,我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93件,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一、二等奖8项,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其中,我校作为牵头单位完成的《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研究成果今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该成果经过近10年的探索,将无线传输速率在3G基础上提高10倍以上,并成功进行了产业化应用,相关产品大规模推向海内外市场,技术竞争力业界领先,对引领我国3G之后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校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创新在江苏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特别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鼓励我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与江苏的企业合作,支持我校的科技成果在江苏转化。据对2008年到20103年的统计,在我校分别获得的8.06亿元、9亿元和11.38亿元科研经费中,从江苏企业获得的科研经费分别为3.4亿元、3.5亿元和4亿元,所占比例分别达到42.2%38.9%35.1%。数据表明,近几年我校1/3以上的科研力量直接为江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为增强江苏企业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为江苏重大民生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科技创新成果,服务江苏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我校重视发挥建筑、土木、交通、材料、环境、医疗、公共卫生等优势学科在江苏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为江苏一大批民生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我校开发的 “钢桥面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技术及应用”技术在苏通大桥桥面铺装中应用,工程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相关材料和结构技术也应用在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我校在现代预应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奥体中心等30多项重大工程中应用,解决了大跨径结构的技术难题,节钢率达20%30%,其中节段预制拼装和体外预应力作为新技术在南京长江四桥建设中得到应用。我校还承担和参与了南京青奥城的整体规划和青奥轴线城市设计工作等数十项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为美化和保护南京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在江苏建成一批长效和稳定的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基地,服务江苏自主创新战略的有效实施和创新型省份的建设。多年来,我校高度重视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东大模式”。目前,我校与江苏的产学研合作已经实现了由过去以零散、小型、短期项目为主向更广泛、更深入、更长效的合作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由“点”向“面”的发展,形成了三种比较典型和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一是服务江苏各个区域的发展,由我校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建区域研究院,目前已建成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无锡分校、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3个区域研究院,支撑了江苏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二是服务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与企业、地方政府等共同建立产业研究院,目前,东南大学江阴新材料研究院、东南大学宜兴环保工业研究院等8个专业研究院已经建成,有力地支持了江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建设的“南京中国无线谷”正在加速推进,这会极大地推动南京成为我国无线通信领域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基地之一,会有利于南京孕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战略意义大、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三是服务江苏企业技术创新的紧迫需要,与企业建立人员互动、利益共享、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我校与江苏企业成立了42个校企联合研究中心,为支持江苏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