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要努力保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所以要“稳”。同时,也要利用环境变化带来的倒逼机制推动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最终让百姓享受到更多实惠,这是“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扩大内需——外需变化我们难以左右,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更加立足国内需求,更加突出结构调整,更加依靠改革创新,更加重视改善民生,这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远未完成,蕴含的内需潜力惊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
普惠民生——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是协调发展的,这样才能提高发展的包容性,让老百姓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谈经济工作惠及民生时提出。
百姓期待——吃饱穿暖、生活富裕不是现代化,生活城市化、环境田园化、人际关系和谐化、生活体面、有尊严才是现代化。——昆山百姓对于现代化的期盼。
社会体验——当前的社会转型就像火车加速拐弯,会带来各种问题,乘客会感到头晕。社会发展速度越快,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就可能越粗糙、急躁、简陋,很多幸福从我们的指缝中溜走了,我们都没来得及好好体会。——著名伦理学家万俊人教授在东南大学的演讲中说。
环境质量——我们这个社会不缺少设备,更不缺少标准和水平,我们缺少的只是面对真相的勇气,以及改良困难的智慧和勇气。——达尔问自然求知社负责人冯永峰接受《中国改革》记者采访时说。
学术导向——现在的导向不对头,衡量单位的成绩,看有几个院士、得了几个国家的奖、有多少个长江学者,跟用GDP衡量城市是一样的。只拿这几个数字作为学术评价指标,将来后果不亚于只抓GDP不抓环保。——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闻玉梅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认为。
校车安全——给予校车优先权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关键还得从法律法规的层面配套措施,并积极营造“校车优先,孩子第一”的氛围,让观念深入人心,让校车优先权在法律的保障下积极作为。——网友陶功财评论校车安全问题时指出。
衡量社会——好的社会,做好事无人注意,如家常便饭;较好的社会,做好事得到提倡,树为榜样,惩罚恶行;不好的社会,不敢做好事,尽管赞同善行;坏的社会,善恶不辨,麻木不仁;最坏的社会,恶势当道,抑善扬恶,恐惧成为民众的日常情绪。——中欧社会论坛创始人于硕谈如何衡量社会。
欧债危机——欧债危机本身仍然是一次经济危机,它的恶化可能导致福利危机,但决不能本末倒置地认为是福利危机导致了欧债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