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起点上推动江苏实现新发展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发布时间:2012-04-23     稿件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葛守昆等    

  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在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六个方面迈出新步伐的要求。这是总书记继去年提出“六个注重”之后,对江苏在新起点上开启新征程提出的殷切期望和更高要求。本刊围绕“六个新步伐”,组织了一组笔谈,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解读,畅谈学习的初步体会,以期对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中央要求在江苏具体落实有所帮助。

   

  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  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葛守昆

   

  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是因为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问题在于如何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中国经济史上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经济层面上,经济发展是利用资源、提供供给(生产)、满足需求(根本上讲是消费需求)的过程。在现代经济中,资源有限性、环境有限性、满足需求有限性的矛盾,对科学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领会胡锦涛同志讲话的精神,我以为,最重要的是通过深刻反思,认真解决我们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首先,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目的性。经济发展的目的性,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在现代经济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个人、企业和国家层面上从事经济活动会呈现不同的目的,比如金钱、利润、就业、速度、财政收入……站在微观角度,这些都是正常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宏观的角度,人类发展经济最初和最终的目的,就是人类的消费。现实中表现出来的与消费若即若离的金钱、利润、投资、就业、速度、财政收入等,有可能在一定意义上会偏离消费的目的。科学发展的要求,必须从宏观层面上加以引导,将人们对金钱、利润、就业、速度、财政收入等的追求建立在以消费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基础上。

  其次,切实解决以民生为本的问题。公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必须以民生为本。在既定的资源约束、环境约束条件下,充分考虑到发展主体的利益。否则,将发展利益与发展主体分割,发展就没有实际的意义。这里,要切实解决影响民生利益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居民收入增长、社会保障等矛盾,坚持以民生状况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如何的重要标准。特别是食品安全,与民生关系很大,在一定意义上,如果食品安全没有保证,很可能将我们由发展状态退回到生存都缺少保证状态。

  再次,突出自主发展和内生增长。过去,我们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出口导向、外资带动,加快了经济增长。这也是必要的,在将来,仍然要扩大开放,立足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增长。但是必须看到,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危机后产业结构和科技革命的变化,必须突出自主发展和内生增长,克服单纯的外部依赖,着眼于通过内在的创新培育自身发展的优势,增强发展的竞争力。如果一味依赖外源,简单追求过高的外资、外贸依存度,虽然也会取得一时的发展,形成一时的优势,但不具有长远的意义。搞得不好,会丧失原先的发展优势而处于不利局面,更不可能保持长期的竞争力。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好外需与内需、外资与内资、出口与进口等方面的关系,通过平衡、协调增长,保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研究员)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推进“两个率先”

  

沈立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要求江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新步伐,这对于正实现“两个率先”大业的江苏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地处东南沿海的江苏,依靠区位优势、厚硕基础、政策先行和主观努力,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不仅是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领先,在更多方面,包括社会、文化和环境都可圈可点。但是,既摸索和积累了不少经验,也碰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怎样继续前行,只有持久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本地区的现实出发,探索新的开拓和创造。这有新的挑战,也有新的机遇。问题又涉及众多,特别像怎样在保持较快增长中着重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率,在保持三产平衡发展中不断增加科技含量,在保持出口和投资中着力扩大消费,在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中培育中产阶层,在保持改善民生中有效地逐步消除读书、治病和住房的困难,在保持防治城乡污染中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应当承认,解决这些问题都有一定难度,决非轻而易举。

  坚持“两个率先”,把率先发展与科学发展结合起来,并以和谐发展为落脚点,归根结底必须率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掌握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以赴,突破瓶颈,开拓创新,打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江苏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堪称富可敌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应当和能够逐步摆脱增长速度的压力,更加有效地调整经济结构,要按照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和国际产业演进的新趋势,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巩固和增强实体经济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扩大节能减排效果,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完善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着力打造创新高地,努力引领创新趋势,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同时,还要继续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集中更多的人财物力于自主科技创新,进一步扩大消费并体现在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构建科学发展的良性循环和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逐步走向以公平正义为实质的社会和谐,在平稳较快的发展中实现全面小康并随即走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

  “率先”的地区,义不容辞地承担着攻坚克难的繁重使命。对应办法无它,始终只有三条:一是深化改革;二是扩大开放;三是科技创新。在经济增幅因势利导地有所下调后,应当和能够愈益把主要精力用于抓好这三大动力。实现“率先”发展,归根到底要靠“率先”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还要看到,这几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前进,从东部到中西部,从城市到农村,从经济到社会包括科教文卫以及社保、环保,各省市县都有发展、进步和探索、创新;认真借鉴,拿来应用,也是不可缺少的执政资源。决心、用心加信心,心里怀有科学发展观,脚下就有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之路!□

  

在更高层次上统筹  城乡区域发展

  

曲福田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殷切希望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并要求江苏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这对于江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推动“两个率先”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也是必须克服的难题。近年来,江苏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加大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坚持走“三化”带“三农”发展道路,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繁荣。全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苏南加快转型升级,支持苏中实施江海联动和跨江合作,着力加快苏北振兴,持续加大扶持力度,苏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成为江苏科学发展的显著特色,成为江苏在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的有力保障。

  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提升,是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主要目标内涵,其重大任务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总的来看,目前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最突出的发展差距仍然是区域之间的差距。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面向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新要求,适应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新任务,在更高的层次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要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同步推进,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使稳妥推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成为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以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为抓手,以农村实事工程为载体,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关键,逐步做到城乡基础设施衔接配套、公共服务同等享受、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居民收入渐趋协调。要突出农业现代化这个总抓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全力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强化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全力巩固和保持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的形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要加快形成三大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强分类指导力度,抓住用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叠加机遇,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促进三大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以推进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为契机,鼓励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促进基本现代化从非均衡发展逐步趋向均衡发展。完善区域互动发展机制,支持苏中更大力度推进江海联动开发和跨江合作开发,尽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全力支持苏北全面振兴,继续推进财政、产业、科技、人才“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实行“一市一策”,充分发挥苏北后发优势,增强苏北发展内生动力。把沿海开发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滩涂开发上力争更大突破,使沿海地区尽快成为我国东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作者系省委农工办主任)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