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度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12-08-31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姜永华    

  近年来,如皋牢固确立“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37.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94%,建成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多年保持南通第一。

  加强政策引导,创新型城市建设合力不断增强

  强化组织领导,政府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完善。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出台《江苏省创新型城市如皋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激励意见》等政策文件,并推动政策落到实处。

  完善政策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热情不断增长。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杠杆作用,不断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力度。仅2011年,用于科技方面的投入达1.31亿元,增长19.9%。近两年,获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595项,争取各级科技经费6418.8万元。其中,2011年争取各级科技扶持资金1928万元,全市申请专利6612件,获省科技进步奖4项。

  推动科技合作,社会科技创新投入快速增长。完善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科技金融服务超市”,创新开展“贷、投、保”等系列服务。创新科技金融支持方式。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建立了1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和300万元的科技创新种子资金,14家科技企业获得风险补偿资金贷款3800万元。今年5月,由如皋市政府与江苏省高科技投资集团倡导,九鼎集团、南通锻压参与,建立的1亿元创业投资基金已正式签约。

  加快载体建设,创新要素集聚水平不断提升

  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产学研联合深入推进。一是产学研联合创新深入推进。已形成了政产学研合作“6+2”格局和“一会三行”的品牌效应,即:上海、南京、武汉、西安、北京、杭州6个地区,中科院、工程院两院的政产学研合作新格局,如皋经济技术洽谈会,产学合作北京行、上海行、南京行的品牌效应。从1996年至今,如皋已连续举办15届经济技术(科技·人才)洽谈会。目前如皋已有181家企业与全国109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49所高校在如皋合作建立了研发中心和实验实习基地,每年有1000人次以上的教授、专家、研究生、大学生到合作企业开展研发、培训、实习等活动。二是“科技镇长团”作用充分发挥。依托科技镇长团,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帮助企业申报省院士工作站、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科技成果奖及其他各类科技、人才项目近100个,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80多个。三是科研机构迅速落户。东大机电研究院、绿色船舶研究院、双钱绿色子午线轮胎研究院、氢燃料动力电池研究院和绿色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特色研发机构的建设,使如皋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产业应用推广上发挥了作用。

  推进创新园区建设,科技创新载体更加完善。以创建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城市为抓手,加快做大做强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全市正式投入运行的孵化器达6家,在孵企业307家。如皋市科技创业园、科技城创业中心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如皋成为南通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孵化器的县(市)。加快推进船舶及海工、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及配套、软件及服务外包等一批省级科技产业园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推动创新型乡镇、创新型园区和创新型企业建设。目前,如皋创新型企业已达28家,如皋液压装备及配件产业园、如皋软件园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产业园。

  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企业自主创新水平整体提升。继2010年以熔盛重工为理事长单位的江苏省船舶及配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以花木大世界为理事长单位的江苏省花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后,以九鼎新材和肠衣城为理事长单位的江苏省玻纤复合新材料产业联盟和畜禽副产物深加工产业联盟也在去年底获批。初步形成以熔盛重工为龙头的船舶海工及配套、以陆地方舟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以神马科技为代表的新型装备制造、以九鼎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基地,建成国家级造船基地、省现代电力装备和省船舶及海洋工程特色产业基地。

  强化人才支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大力引进人才。2003年,如皋率先编制沿江开发战略规划。在这一规划的吸引下,造船专家陈强成功加盟如皋船舶产业园。短短三年,在他的带领下,熔盛重工成为南通历史上首家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成为国家级造船基地。同时如皋制定了到2015年实现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双倍增”,建成长三角北翼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示范城市和最具竞争力人才高地的目标。实施“雉水英才”计划,围绕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在5年内投资5000万元扶持资金,引进各类高层次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并且高标准规划建设了35平方公里科技城,建成了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首家县(市)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为产业领军型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载体。

  进一步创新人才使用方式。对企业所需人才,大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放手让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对于事业单位所需专业技术人才,按照岗位需求,推动双向选择,严格考核奖惩;对于党政人才,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引入竞争机制,坚持适才适用,最大限度地用人所长。同时积极搭建成长成才舞台。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先后举办斯坦福、清华等高端企业家培训班20多个。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首家县级高级技师鉴定点,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近3000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有60多位两院院士、长江学者、高校校长以及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受聘为如皋经济社会发展高级顾问,160多位海归高层次人才成为如皋的“周末专家”、“客座教授”。

  建设创新型城市重在载体建设,贵在科技创新,必须牢牢把握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以技术创新支撑产业体系向高端发展,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推动船舶、汽车及零部件等主导产业高端化;以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为抓手,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以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熔盛重工、花木大世界、九鼎新材和肠衣城担任理事长单位的四大产业联盟,以产业链为主线,加强了技术与资本、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全面提升了如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坚持以创新型企业培育为战略重点。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培育了熔盛重工、九鼎新材、神马电力、万达轴承等一批创新型企业。鼓励引导企业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亿元、10亿元、百亿元以上销售企业分别建设南通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

  三是坚持以创新载体打造为第一抓手。高起点制定创新型园区规划,全市形成了“孵化器+加速器+服务器+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体系,成功孵化了恒康家居、思瑞机械、中罗机械、天鸿镭射等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新型企业,打造了如皋市科技创业园、如皋科技城创业中心两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四是坚持以创新型人才引进为主要支撑。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在人才引进和使用等方面不断创新举措,集聚各类人才和研究成果;以创新人才工作载体、优化人才服务环境作为重点,实现待遇留才、事业留才和感情留才。□

  (作者系如皋市市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