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校 转型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巡礼
发布时间:2012-09-28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崔欣伟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南方发祥地,江苏省属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已经走过110年辉煌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实事求是和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办学转型,探索出一条综合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为全国同类院校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因应社会需求,明晰发展定位,着力推进办学转型,形成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架构

  中国师范教育自创办之初,就寄托着教育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希望。洋务运动失败后,人们认为中国的落后源于文化和教育,于是提出了要从师范开始抓教育。“师范教育是其他教育之母”。110年前,张之洞等前辈先贤本着“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学务全局之纲领”的宗旨,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成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南方发祥地,南京师范大学即发端于此。后由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等时期,又与金陵大学汇流重组。1952年建立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211工程”行列,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

  11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师范传统,经历三次至关重要的转折,探索出独特的转型发展之路,塑造出今天南京师大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格局。

  一是从南高师向东南大学的过渡,学校从独立设置向“寓师范于大学”转变。从三江师范学堂、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较早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克服独立师范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弊端,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寓师范于大学”,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了国立东南大学,开始在综合性大学里办师范。其后,学校又历经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等阶段,期间均设有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1949年8月,中央大学改办为国立南京大学,也设立师范学院。

  二是1952年南京师范学院的建立,学校作为师范院校再次独立设置。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国家建设需要各类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各类专门单科学院包括师范院校应运而生,南京师范学院即在秉承南高师等师范传统和衣钵基础上,经学科专业整合成立。其后,以1984年南京师范学院改办为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高举师范大旗进入“211工程”高校行列为契机,积极探索从传统高师向新型一流师大、从教学为主型大学到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

  三是20世纪末期教师教育开放式改革中,从以传统师范教育为主、到以教师教育为突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转型。为了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南京师范大学启动“211工程”和新校区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研究生教育,推进科研创新,办学综合性不断加速。新世纪以来,学校提出“办学转型”的理念,实现发展方式从以外延扩展为主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发展目标从“新型一流师范大学”向“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加快了由单科型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转型。目前学科已涉及文、史、哲、教、理、工、经、法、管、农、医、艺等各门类,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并重,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和办学架构。

  二、顺应竞争态势,坚持错位发展,着力凝练办学特色,形成有鲜明个性的大学特质

  特色发展是大学的内在需求,更是大学的生存战略和发展战略。南京师范大学在办学转型中把办学特色放在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坚持发挥优势、凝练特色、错位发展,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坚持以特色和综合相互支撑。

  一是师范传统一脉相承,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南京师范大学嫡传了三江师范学堂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来的师范传统,坚持师范性与综合性、学术性并举,高举师范旗帜位列“211工程”高校行列,师范传统薪火相传、弦歌相继。2005年学校传承“寓师范于大学”办学理念,成立实体化的教师教育学院,并由副校长兼任学院院长。通过“收缩性加强”,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平台上光大师范教育传统,凸显在教师教育领域的优势和特色。

  二是基础与应用并重,人文社科研究优势凸显。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尤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见长,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多学科综合发展。在加强基础研究同时,学校实施“人文社科繁荣计划”,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人文社科研究核心竞争力。“十一五”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4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优秀等级结项。据人民网教育频道2010年排名,整体文科科研水平位居全国第16位,社会科学研究综合贡献率排名全国第21位。

  三是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对外汉语教学成就斐然。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先后成为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留学生预科教育学校和“孔子学院奖学金生”来华接受学校;在欧美国家建有孔子学院(学堂)4个,与海外152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4个国际性人才培训基地和研究中心。与国外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4项,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学校15所。有来自123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留学生1200人,每年接收外国留学生1600余人。

  除了以上三大办学特色外,学校还在地理学研究、女性学研究、艺术学科、人文工科等方面进一步凝练培育新的办学特色。

  三、回应国家战略,坚持内涵发展,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奠定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基础

  致力于回应国家和江苏高教发展战略,南京师范大学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建立与“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相匹配的人才、科研评价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努力成为江苏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一是实施“以生为本,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实施厚生育才计划,通过能力建设工程、研究性教学工程、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学分制改革、英才计划、成立研究生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进一步确立质量优先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产生了一批“国”字头的教学成果。以学术领军人才、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健全人才管理体制,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学历及学缘结构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支撑起综合性大学办学理念和目标的达成。

  二是实施“顶天立地,高原造峰”战略,积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六个国家重点学科、七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领衔的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学科结构体系。近十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高层次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重点科研机构和平台28个,在国际顶尖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论文4篇。汪永进教授及其长江学者团队的科研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学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前沿成立研究机构,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基础教育制定国家课程标准,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智力与支持,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实施“优化结构,增强动力”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师资队伍结构、学科结构布局,提高办学的综合化水平。十多年来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由8∶1转变为1.6∶1,形成了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格局。学校积极优化资源配置,主动建立与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25个学院建立教授委员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聚合强大的办学合力,铸就出新的十年辉煌。

  作为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百年老校,南京师范大学110年的办学实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和路径。目前,在既定的发展方向上学校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即到2015年建成“综合性强,办学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力争到2020年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