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丰县宣传部门全力服务县委中心工作,找准宣传工作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文化发展的结合点,推动宣传文化工作在全市全省争先,舆论引导在全市全省领先,文化产业发展在周边地区和在全市全省率先,努力把丰县建设打造成国家级文化名县、国家级生态旅游名县、全国文明城市、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文化产业聚集区。
“花”“果”为媒,打造招商引资新平台
服务经济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和谐发展是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丰县宣传工作找准了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虚功实做”打造招商引资的新平台。
“借船出海”。丰县是农业大县,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农产品资源尤其丰富,享有“丰熟可抵三州”的美誉。丰县大沙河牌红富士苹果、白酥梨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全国历次果品评比中连获金奖,被1999年世博会指定为唯一无公害食品;丰县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牛蒡、山药、黄皮洋葱、白萝卜、紫甘蓝等特种蔬菜的生产基地,产品畅销海内外,为农村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丰县的牛蒡,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内的市场却很小,所以造成牛蒡价格不稳定,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其他农产品也存在这种情况。经多方面协调、精心筹备,2011年9月11日,央视大型经济节目“大集大利”在丰县录制,特别邀请了来自投资、销售和技术等领域的国内10位知名嘉宾,项目人经过“王婆卖瓜”、“讨价还价”、“一拍即合”三个环节来推荐自己的特色产品,通过现场研讨签约方式,对牛蒡、洋葱、青山羊、富硒苹果等项目达成了深度合作,现场达成投资协议项目4个,投资额2亿多元。通过这次活动,苹果、洋葱、牛蒡、青山羊、食用菌等农产品销售额达到10亿多元。
“注重引进”。丰县苹果节、梨花节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每年重点打造、精心准备的重要节会。2012年,在认真总结以往办节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的工作机制,节约成本,放大节会效应。这次,县委、县政府没有举办大型的演出活动,而是邀请周边省市旅游公司召开丰县旅游资源推介活动。安徽、河南、山东和江苏的知名旅游公司负责人齐聚丰县,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让参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南京、徐州及周边地区100多家旅行社都开通了徐州至丰县“梨花游”专线,全县接待游客40万多人。梨花节旅游观光效应带动和促进了客商投资丰县的热情和信心。梨花节期间,有2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16个重大项目进行了签约,总投资额达50亿元。
情义品牌,塑造城市新精神
丰县是汉高祖刘邦的诞育地,也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故里,汉风道韵,源远流长。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底蕴铸就了丰县“有情有义”的城市精神。把“有情有义”精神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把丰县打造成道德建设的高地。
让群众成为“有情有义”精神建设的主体。全县形成了县镇村三级“有情有义”精神道德建设组织机构,文明办、团委、工会、妇联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开展了“志愿者在行动”等群众性实践活动。把“有情有义”精神内涵细化到9个方面:助人为乐、慈善友爱、见义勇为、诚实守信、自强自立、孝老爱亲、爱岗敬业、创业创新、美德少年,让干部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从2011年开始,在县电视台、电台、报纸开办了《有情有义丰县人》栏目,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事迹,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品牌栏目和主阵地。
建立健全弘扬“有情有义”精神长效机制。从制度、机制、环境等方面入手,进一步营造“人人都争做有情有义丰县人,人人都想做有情有义丰县人”的良好氛围,让精神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汇集成推动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建立宣传机制,把“有情有义”精神道德建设与加强党风政风民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检、宣传、组织、政法以及群团等单位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建立评选机制,大力宣传推进“三化”进程、实施“八项工程”、抓好“三重一大”的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宣传创先争优先进典型和各行各业优秀共产党员。健立考核机制,对各镇、县直机关“有情有义”精神建设活动单独考核,对工作成绩优秀的单位和相关负责人表彰奖励,对工作落后的单位和相关负责人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评优资格。通过建立三项机制,形成各级自觉主动培育“有情有义丰县人”、干部群众积极踊跃争当“有情有义丰县人”的长效机制。
以人为本,建设独具特色地方文化
丰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以文化兴县、文化强县为己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挖掘文化资源底蕴,打造文化产业特色。进一步挖掘宣传丰县作为汉文化源头文化的这一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舞动汉风,彰显道韵”文化宣传推介活动,建设好中阳里刘邦研究院、汉文化研究院,形成看汉文化首先看丰县的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汉皇祖陵遗址公园等旅游景点建设,形成“一帝一城一祖陵”、“一道一府一状元”、“一凤一水一园”以及“一代帝王乡,天下金刘寨”的旅游品牌。大力扶持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一批品位高、市场行情好、地方特色浓厚的文化产业,如丰县麦秆画、芦苇画、工艺镜(相)框、工艺铸铁等。着力建设汉城文化市场,增强其在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开发培育新兴文化产业,鼓励发展软件服务、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广告创意、数字动漫等文化类创意企业。积极规划、开辟文化创意产业街区,引进知名文化企业,打造文化艺术创作平台、艺术集散中心、产学研基地、文化产业基地,力争形成2-3家文化企业集团,逐步把新兴文化产业培育成丰县经济新的增长点。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在整合现有文化资金的基础上,设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带动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工程,着力建设丰县文化博览园、文体广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形成覆盖和辐射全县的比较完善的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步伐,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加快发展地面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持电视、手机电视等广播电视新业态。力争三至五年形成丰县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文化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由政府办文化向政府管文化的转变。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从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等诸方面,为优秀文化人才的文艺创作、才华展示和文化研究创造条件,努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专业人才队伍。整合全县文化设施资源,推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室)、文化活动室、体育场等设施向社会开放,形成覆盖城乡、实用高效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作者系中共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