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两个率先”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全省公安机关建设平安江苏十年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2-09-28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孙文德    

  2003年6月,省委、省政府从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在全国率先作出建设平安江苏的重大决策。经过多年努力,江苏已成为中央充分肯定、外界广泛认可的全国最安全省份之一。近十年来,全省公安机关充分发挥平安建设主力军作用,着力做强打防控主业,扎实推进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三项建设”和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探索以动态警务、专业警务、合成警务、信息警务、规范警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警务之路,有效维护了全省社会治安大局的持续平稳,为把平安江苏打造成“两个率先”的“金字招牌”作出了积极贡献。全省公安机关建设平安江苏的主要成效,集中体现为“三个不断提高”:

  ——公安机关对动态社会治安的驾驭控制能力不断提高。我省打击犯罪工作绩效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列,现行命案破案率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刑事案件总量保持平稳,杀人、伤害等八类主要案件占全部刑事案件的比重在东部沿海省份处于最低水平,杀人案件发案率低于治安较好的日韩等国家和地区。

  ——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和公安机关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我省公众安全感连续多年全国领先,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公安工作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基层基础工作、廉洁警队建设等经验在全国推广。公安队伍素质形象明显改善,2008年以来产生了5位一级英模、12位二级英模。

  ——加强平安建设和公安工作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在人财物保障、治安防范、科技强警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全省总警力从7.7万名增长到9.4万名,保安辅警力量超过15万人,县级公安机关和派出所公用经费全面达标,公安基层所队全部按标准配齐单警、单车装备,一线民警普遍配备执法记录仪、移动警务通、无线上网本等科技装备。

  在十年平安建设的实践中,全省公安机关在积极推动全社会齐心共建平安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信息化为引领,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做强公安主业、夯实基层基础、锻造过硬队伍,有效提升了维护社会平安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不仅圆满完成了平安建设的各项任务,而且有力推动了公安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

  围绕提升破案攻坚能力,构建情报导侦、科技强侦的打击犯罪工作新格局。一是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呼声期盼,实施重点打击。牢固确立民意导向,在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的同时,及时解决关系民生的侵财犯罪等突出治安问题。二是准确把握社会治安规律特点,实施有效打击。针对新形势下违法犯罪的新动向、新特点,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打击撬盗保险箱、打防袭击金店、打击街面“两抢”等专项行动,有计划、有节奏地开展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危险物品等季节性管控会战,增强了打击整治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充分发挥情报信息主导作用,实施精确打击。在全国率先搭建全省统一版本、省市一体运行的江苏公安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大平台”,汇集整合各类信息数据130多亿条,各地公安机关依托平台创新侦查破案模式,普遍组建信息研判、便衣行动、图像侦查等专业队,信息导侦、合成侦查、网上作战已成为侦查破案的基本方式,打击犯罪实现了由运动式、粗放型向精细化、效能型的转变。全省90%以上的公安业务在网上流转,运用信息化手段破案占比超过80%,命案破案周期和成本平均减少70%。

  围绕提升治安防范能力,构建动静结合、人技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首先,建立动态化巡防机制。所有市县均组建专业巡防队伍,建立警情研判、扁平指挥、等级巡防等机制,根据警情变化实时发布四色预警、等级布警指令,全省每天投入街面路面的巡防民警达2.1万人、保安4万名、巡逻车1.5万辆。其次,建立立体化技防网络。大力推进技防城、技防入户、道路监控网“3.20”等科技防范工程建设,全力打造“技防江苏”品牌,全省城镇居民小区、农村居民技防覆盖率分别达72.7%、46.5%。再次,建立社会化防范体系。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发展壮大“红袖标”义务巡防队伍80余万人,广泛组织开展社区村庄义务巡防、街头路面流动协控、内部单位互助联防等群众性防范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群防群治、自防自治水平。

  围绕提升管理创新水平,构建服务为先、管在其中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一是创新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率先建立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生活来源为准入条件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大力推广外来务工人员集中住宿、集中管理、集中服务模式,全面实行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积极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今年全省将全面开展居住证发证工作。二是创新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创新建立“公调对接”、“交调对接”、“网调对接”等工作模式,推动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公安信访窗口全面推行视频联动接访,在基层派出所、交巡警队普遍建立了人民调解室。三是创新安全监管机制。持续开展道路交通、公众聚集场所、高层建筑、化工企业等安全隐患排查,深入开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查禁酒驾、“平安走廊”、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等工作,提高公安安全监管水平。四是创新公共服务机制。深化公安行政管理工作改革,全面搭建公安机关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普遍建立网上公安局、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和警方微博,每年推出一批创新管理、服务民生的新举措。

  围绕提升基础支撑水平,构建软硬结合、信息共享的基层基础工作新格局。首先,坚持硬件软件同步推进。在抓好充实基层警力、改善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以提升能力素质为核心的“软件”建设,在全国率先创办基层所队长学校,市县公安机关全部建立训练基地,通过持续开展全警“大轮训”,基层民警队伍的执法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高。其次,改革基层警务运行机制。按照基础信息一体化的思路,全面推行城市“三队两室”、“两队一室”和农村驻村、包村等派出所基本警务模式,一线民警全部实行日常工作与采集信息同步运行制度,依托“大平台”把日常工作内容以信息的形式记录、汇聚在一个平台上,做到一点登录、全网关联,满足全警共享和实战需求。第三,树立倾斜基层政策导向。从制度机制、考核管理、表彰奖励等方面,引导激励广大民警扎根基层,全省基层一线警力占总警力比超过92%,派出所警力占县级公安机关总警力比超过50%,基层表彰奖励名额占比超过85%,推出了陈先岩、徐兆华等一批基层社区民警的重大典型。

  围绕提升队伍建设水平,构建以人为本、严优并重的公安队伍管理新格局。一是加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先后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提炼形成了“忠诚、奉献、务实、创新”的江苏公安精神,成为全省公安民警的共同价值追求。二是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率先实行执法质量考评、执法资格考试、执法告知、说理执法等制度,建立覆盖全警的公安执法标准规范体系,依托“大平台”形成了案件办理网上流转、执法监督网上进行的新机制,我省被公安部确定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领头羊”之一。三是加强廉洁警队建设。在全国率先推行廉洁从警退休金制度,制定了廉政登记等廉洁警队建设“十项规则”,完善了领导干部交流轮岗、竞争上岗等制度,对队伍中的问题坚持从严查处、绝不护短,公安民警违纪率保持全国低位。四是加强从优待警建设。开展了公安民警职务序列套改工作,推出了夫妻分居民警“团圆计划”等从优待警举措,定期开展公安工作创新奖、科技强警奖评选,有效激发了队伍活力。□

  (作者系省政府党组成员、公安厅厅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