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发布时间:2012-09-28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杨 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直接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三个重要的观点特别需要加以关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90多年的“根本成就”。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成就”,首先是基于历史发展的轨迹。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一个独立主权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90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三件大事。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再到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的车轮前后相继、一往直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恰是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历史结晶,只有基于这样的历史轨迹,我们才可以深刻理解其“根本成就”的历史定位。

  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成就”,其次是基于艰辛探索的现实。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经过艰辛探索,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艰辛探索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上所说: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思想准备不足”是指什么?其后,邓小平做了重要的“注释”:“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换言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这一重大问题的直接回答。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上,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党的十三大至党的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八个大字历次均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题目中。透过我们的这一段艰辛探索历程,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根本成就”的现实定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统一。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统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党的十七大基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精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再次重申了这一概括。其要义是“三个一”,即一条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一个发展目标。其中,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直伴随着理论上的创新发展,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这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重要范畴,并强调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的制度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不动摇。

  

  三、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四个特色”。无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还是从其现实成果来看,它们都是实践的产物,有理论的指导,具有民族的风格,体现时代的要求,是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有机融合。诚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讲话提出的“四个特色”思想,不仅阐明了“中国特色”的要义所在,而且明确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江苏“两个率先”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缩影,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向着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目标迈进。“四个特色”的思想对于江苏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不断丰富实践特色根本上就是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坚持在实践中创造、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实践第一首要的是要实践,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根据中央对江苏工作新要求,适应发展阶段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确立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当前,我们要更好地凝聚全省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智慧力量,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奋力在坚持科学发展等六个方面迈出新步伐。

  不断丰富理论特色,就是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坚持做好理论武装工作,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同时,也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用理论的创新成果服务于科学发展的实践。在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实践中,江苏基于实践形成了区域现代化理论,出台了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这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不断丰富民族特色,就是要始终立足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着眼于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江苏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丰富民族特色大有作为。我们既要注意保护、弘扬各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注意充分挖掘江苏各地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精神文化,建设好江苏人特有的精神家园,为江苏的“两个率先”提供丰厚的精神营养。

  不断丰富时代特色,当前必须科学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省情的深刻变化,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科学发展的各个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1978年,江苏人民率先唱响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时代新声,在全国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江苏改革开放的实践鲜明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征程上,在以“三创三先”为核心内容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引领下,江苏一定能勇立时代潮头,不断铸造江苏科学发展的新辉煌。□

  (作者系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