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新址办学20年来,始终秉持“爱国、团结、民主、求实”的校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围绕我省科学发展工作大局和统一战线中心工作,扎实开展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努力推进教学、科研、文化、人才、管理“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和方针政策宣传基地的作用,为培养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做出积极贡献,为我省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深化教学改革,教育培训取得新成效。坚持以政治培训为主,突出共识教育,把“同心”思想贯穿到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全过程,教育引导党外代表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心聚力。20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88期,培训14267人次,其中主体班166期,培训7427人次,委培班122期,培训6840人次。坚持以培训需求为导向,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学员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坚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设立现场教学基地,组织学员论坛,安排驻点调研和拓展训练,积极开展研究式、模拟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让学员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开设的《应对媒体行为训练》课程,荣获“全国统一战线干部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奖”,培训成效不断提升。
推进科研创新,理论研究迈上新水平。20年来,共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212篇,其中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205篇;承担各类科研课题共20项,其中中央统战部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课题13项;召开理论研讨会7次,出版理论著作2部。近年来,每年都有课题获评全国优秀课题奖项。其中,与省委统战部、省社会科学院合作的课题《新社会组织与统一战线》获中央统战部2010年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培养新一代党外干部的教学内容和体系研究》获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科研项目优秀奖。坚持开放式科研战略,借助社会力量,成立院学术委员会和统战理论、政党制度、中华文化三个专业教研室,推动科研工作正规化、科学化。2009年以来,每年面向全省开展公开课题招标,2011年又将公开课题招标的范围扩大到全国,不断提高学院学术影响力。近年来,多次联合省各民主党派、省政协学习委员会、省委《群众》杂志社、省统战理论研究会等有关单位举办理论研讨会,努力推动我省统战理论研究和创新。
弘扬中华文化,文化交流实现新突破。以江苏中华文化学院的正式挂牌为契机,以青少年为重点,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形成了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国情研修和交流的新平台。从2009年开始,与省委统战部合作,每年举办一期港澳及海外代表人士国情研修班,开设的“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国两制与香港”等课程,受到港澳代表人士的广泛好评。2008年以来,与江苏省海外联谊会、香港国民教育中心、江苏香港文化促进会等单位合作开展青少年文化交流互访活动,共接待港澳台师生1200余人,并组织100多名内地青年学生赴香港参访,取得较好效果。扎实开展中华文化的研究与宣传,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进课堂,承办了第七次全国中华文化学院工作会议暨“中华文化与和谐社会”论坛;经过精心筹划,于去年创办了以“文化性、地域性、统战性”为特色的综合性文化刊物《雅集》,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成立了“江苏书画家联谊会”,不断加强统战文化建设,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重视人才培养,队伍素质有了新提高。按照“加强以教学科研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切实抓好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工作,形成了具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干部职工队伍。重视对教学科研人员的培养,建立了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1名同志被列为全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名同志博士后进站培养。通过公务员公开招录、基层选调和在职培训、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竞争上岗等形式,引进发展的急需人才,优化队伍结构,激发工作活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了“体现真切的人文关怀,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的文化建设要求,不断增强学院凝聚力、向心力,干部职工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明显提升。
加强综合管理,自身建设实现新发展。坚持向管理要效能,向管理要效益,不断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带动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在全国省级社会主义学院中第一家制定了学院五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科研、文化、人才、管理“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提出了“走在全国社会主义学院前列”的奋斗目标和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教学改革的意见》等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了按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建立了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总结务虚会制度、月度办公会议制度和督查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经过多年努力,完成了南北楼学员公寓改造,建成了8100多平方米的“同心园”大楼,学院总建筑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米,办学条件和服务功能大为改善,形成了设施比较先进、功能比较齐全的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为党外代表人士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回顾20年的办学历程,我们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理论教育人、培养人,以政治培训为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开展形势任务和世情国情省情教育,深入开展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方针政策、优良传统教育,教育引导党外代表人士真正做到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在行动上同心同行,不断增进政治认同,使他们在服务江苏“两个率先”,推进我省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新发展的大局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我们始终坚持紧紧围绕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主题,加大对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培训;紧紧围绕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员开展调查研究,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紧紧围绕统一战线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前瞻性、前沿性研究,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为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学院的主阵地作用。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不偏移,正规化建设不放松,教学质量不下降。在发挥学院作为“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和方针政策宣传基地”的作用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把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作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以教学带动科研,使科研围绕教学展开;以科研支撑教学,使教学在科研的基础上提高,努力使教学科研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通过教学、科研、文化、人才、管理“五位一体”的工作思路,为“三个基地”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新的途径和保证,从而确保社会主义学院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更加稳固。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在把握世情国情省情的新变化、干部教育培训的新趋势、党外代表人士的新特点和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的基础上,树立了“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发展理念,确立了“各项工作走在全国社会主义学院前列”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学院五年发展规划,明确了“五位一体”和“五个力”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做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的社会主义学院人”的明确要求,使体制机制更加顺畅,工作活力得到激发,工作渠道得到拓宽,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规模、质量、效益更加统一,推动了我省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发展。□
(赵龙: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周和平: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