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2-10-31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本刊写作组    

“两个率先”的生动实践,描绘了江苏科学发展的宏伟画卷。在中国发展日新月异的历史章回里,江苏智慧、江苏力量、江苏支撑绘就出江苏精彩。

 

  浩歌大风舒长卷,蓝天彩云舞新篇。

  回眸十年,江苏,得改革开放之先声,抢科学发展之先机,奏民生幸福之先歌,争全面小康之先锋,开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先河;江苏,从“极不平凡”走来,向“重大机遇”驶去,从投资拉动到创新驱动,从强省富民到民生幸福,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历史悠长的江苏,从没有哪一个十年,像这一个十年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科学发展积蓄着江苏人民自强不息的源泉力量,创新发展谱写着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时代赞歌!

  破解“两个双重”的“江苏智慧”

  面对国际和区域竞争的双重挑战、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江苏领跑全国的引擎何在,增长的爆发点在哪里,最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江苏既是工业大省、又是资源小省,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均资源全国最少,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全国最重!这“三最”深刻地说明了江苏面临资源与环境双重制约的严重性。

  江苏制造业规模宏大,但多数却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高新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0%左右,远低于世界工业增加值率40%的平均水平。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震荡在敲打着江苏企业的神经中枢,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江苏既面临着国际竞争,又面临着区域竞争的双重挑战。

  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江苏,对双重制约、双重挑战有着切肤的感受。曾凭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江苏,人均GDP从7000美元向10000美元攀升。从国际惯例看,这个阶段也是一个发展的拐点,传统加工制造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弱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牵引作用日益凸显。

  迈克尔·波特将经济增长与发展划分为要素推动、投资推动、创新推动和财富推动四个不同的阶段。江苏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兼具集约化和粗放型特征,全省经历着第3次转型,正处于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的重要转型期,江苏已具备向创新发展攀升的显著特质。

  发展实践的趋向表明,江苏依靠资源发展的时代早已过去,依靠投资拉动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审时度势,智慧执政,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两个率先”。2003年江苏提出加快人才强省建设步伐;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倒逼江苏彻底转变增长方式;2009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十大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纲要;2010年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创新驱动确立为核心战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2011年省委、省政府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六个注重”新要求,提出实施“八项工程”。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7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强化了科学发展的工作导向、利益导向和考核导向。

  如何破解江苏“双重挑战、双重制约”的发展难题?省委书记罗志军指出:“现在江苏正在进行第三次转型,它的核心标志就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它既符合国内外的经济发展规律,也符合我们江苏的实际情况。江苏人多地少,资源市场非常匮乏,最大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江苏要发挥自己最宝贵,最可依赖,最可持续的人才创新资源。我们想我们有这样一个条件和基础,把它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强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核心是科技创新。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把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作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

  江苏战略蕴含江苏智慧,江苏智慧推进江苏战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将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将创新驱动上升为核心战略,推动创新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凝聚着江苏智慧的创新驱动战略,正激励江苏人民释放出更加绚烂璀璨的江苏智慧!

  这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双重制约、双重挑战的制胜之道;这是江苏勇立科学发展潮头的恢宏气魄,也是省委、省政府智慧执政的生动体现——以知识富有弥补资源贫乏,以人才优势增创发展优势,以创新驱动引擎科学发展,让科学发展观开出的智慧之花芬芳天下。

  激发创新驱动的“江苏力量”

  十年发展,十年创新,创新驱动赋予“江苏力量”新内涵。

  江苏熔盛重工5年间一跃成为中国造船业老大,名列世界同行第三,它生产的“巨无霸”比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还大3/4。全球2/3的“巨无霸”都诞生在这里。

  在建设被世人视为天路的550公里的青藏铁路中,南京工业大学创新团队运用低温热棒技术,解决了高原冻土带世界技术难题,并很快传播到欧美等发达国家。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经历数次高水位拦洪蓄水,没有一丝裂缝,被惊呼为世界建坝史上的奇迹。解决三峡大坝巨大坝体产生裂缝的世界性难题的是江苏建筑科学研究院创新团队。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震荡,股市暴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遭受重创,一路下滑。然而在江苏却震荡被消减,经济逆势而上,风景这边独好,仍然保持两位数增速持续增长……

  是什么力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是什么撰写出这样动人的“江苏故事”?回答是:创新!

  创新,在国际竞争中发力。在世界经济体中,江苏跃居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第19位。站在发达国家同一起跑线上发展,南京的软件和智能电网、苏州纳米产业、无锡物联网、常州智能装备、镇江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成为“江苏创造”的国际知名品牌。江苏海工装备创造了全球第一座圆筒形海洋钻井平台等多项世界第一。江苏在国际化竞争与合作的大舞台上,改写着世界经济的版图。

  创新,在区域竞争中发力。在全国各省市中,江苏一直稳居经济总量第二位,占据全国1/10以上经济份额。2003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42.87亿元,到2011年已达49110.27亿元,画出了持续较快增长的上升曲线,近10年的年均经济增速达到13.5%,比全国10.7%的年均增速高出近3个百分点。在区域创新能力上实现“三连冠”,其中创新环境类指标首次跃居全国首位,企业创新能力连续三年排名第一。在今年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苏有46项获奖,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在中国经济年会发布的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中,江苏在“提高较快”的省区中排名第一。

  创新,在产业转型中发力。近年来,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投入71亿元,带动社会投入800亿元,攻克701个项目技术难题,开发3000多个重大目标产品;组织实施1739项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12870亿元,促使4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第一梯队”。全省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68家、国家级软件园5个,居全国首位。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万亿元,2011年增长到3.8万亿元,年均增长26.2%。

  创新,在民生幸福中发力。从强省富民到富民强省,从富民强省到富民优先,从富民优先到民生幸福,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从2003年在全国率先制定全面小康指标起步,至2011年全省有9个省辖市、40个县(市、区)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占县(市、区)总数的64.5%;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2.5万元和1万元大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至37%,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4.7和48.6平方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实现城乡低保等五个“全覆盖”。

  发展最可持续的“江苏支撑”

  星耀苍穹灿,才茂神州春。江苏把人才发展作为提升核心竞争的战略性投资、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

  以人才优先支撑“两个率先”,换一种“引擎”争先领跑。我国经济学家计算出:每增加1亿元人力资本投资,可带来近6亿元GDP增加额,而每增加1亿元物质资本投资仅能带来2亿元增加额。目前全世界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构成约为64∶20∶16,人力资本已成为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

  深谙其理的省委、省政府,把科学发展的举措从重物力资本投资转向重人力资本投资,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从招商引资转向招才引智,深入落实科学人才观,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2003年省委、省政府确立人才强省战略;2004年设立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0亿元;2006年出台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意见;2008年实施“汇智计划”;2010年颁布江苏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2012年制定实施加快人才国际化和建设苏南人才特区意见。各级政府按照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投资人才发展。2011年,全省人力资本投资6590亿元,占GDP的13.6%,全社会R&D投入1070亿元,占GDP的2.2%。省级财政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占省级一般预算收入的4.06%。人才贡献率达33.5%。

  江苏走出了一条抓经济工作先抓人才工作、抓要素投入先抓人才投入、抓第一资源先抓第一把手的新路子。

  以高端人才引领“转型升级”,换一种“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江苏把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转移到依靠人才引领和人才贡献率的提高上来,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以人才先发优势构筑产业先发优势。

  围绕新兴产业集聚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近5年来,斥资近20亿元,资助引进38个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1318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82个县(市、区)出台引才计划,投入资金60多亿元,资助引进6724人,有32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其中创业类人才占全国总数的29.5%,列全国第一;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349家,面积达1945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作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2000多个。

  高层次人才成为产业形成和突破的核心推动者。被称为“追风少年”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张雷,2006年创办江阴远景能源公司,2011年销售额达30亿元,今年将达50亿元,创造500人产出50亿元的不俗业绩。在泰州,中国医药城集中了56家国内外知名大学、医药研发机构,延揽了6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0多项国际一流医药创新开花结果,短短几年,一个国际化新医药产业园拔地而起。

  以开放包容集聚“天下英才”,换一种“情怀”赢得未来。一个地方,执政者对人才有怎样的“情怀”,就会拥有怎样的未来。“情怀”就是尊才育才用才的大环境。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高端人才纷纷迁徙到西半球的美国,硅谷成为全球人才胜地。当今世界,全球高端人才正在向东半球的中国集聚,江苏成为全球高端人才的集散地。

  全球优秀人才为什么选择到江苏扎根创业呢?一些国外学者透过江苏的“双创计划”,看到“其他制度所不能比拟”的效益,透过“这里是可以失败的”重才文化内涵,看到开放包容的制度中充满着人文情怀。可见,制度因素和人文情怀是解码“江苏故事”最有说服力的答案,就是制度创新的推进,重才文化的生长。

  良禽择木而栖,名花适土而秀。人才竞争的背后是制度环境的竞争。全省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流动、配置、使用、评价和激励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比如,在人才投资风险规避制度方面,苏州东沙湖成立国家“千人计划”创投中心,总基金高达2000亿元,成为国内首家服务国家“千人计划”的综合性投融资平台。2011年全省风险投融资机构249家,资本规模386亿元,累计投资创业企业1408个,风险投资企业数量、资产规模、投资项目等六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一个地方的魅力在于人们对这个地方价值的尊敬和认同。一些国家政要、国际友人到江苏考察,深深感到这里对知识、人才、劳动、创业的尊重。泰州医药高新区一位领导说得好:“我们所有的人,在科学家、企业家和人才面前,都没有身份,在这里没有主任、书记、局长,我们有的就是服务员、保姆。”无锡市实行“成立之初当保姆,发展之初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安”的服务。昆山市政府有个“马上办”,只要外商有事要办,一打电话,马上就给办。这些诠释着“重才文化”的软实力是怎样炼成的。

  西方有个“美国梦”,东方有个“中国梦”,中国有个“江苏梦”。这里是人人皆能成才的地方;这里是人人梦想都能实现的福地。

  

  “两个率先”的生动实践,描绘了江苏科学发展的宏伟画卷。在中国发展日新月异的历史章回里,江苏智慧、江苏力量、江苏支撑绘就出江苏精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奏响了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铿锵乐章。听,十万热土腾涌浪,7800万儿女激情漾,科学发展的时代号角更加嘹亮;看,举“两个率先”之旗风正帆顺,走现代化之坦途一路高歌,江苏人民前进的脚步更加矫健;望,沐浴着党的十八大的阳光雨露,追赶着时代光芒,孜孜以求的现代化百年梦想将在江苏率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更加夺目辉煌!□

  (写作组成员:苗成斌、杭邦华、尤展、袁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