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市立足实际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城乡融合、社会文明的“东方品质之城”发展目标,深入拓展“厚重文化、高端产业、精致空间、人性交通、品质生活”五大内涵,做精产业、做强功能、做优服务、做美环境,全面推进杭州经济、文化、生活、环境、服务、管理的国际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目标与举措,对同为省会的南京推进国际化、提升幸福感具有借鉴作用。具体来说,杭州经验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学习。
一、城市建设方面
以四大城市综合体、望江新城、工业基地、科创中心等大平台为核心,做优产业投资发展环境,打造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六大特色产业集聚区,明确以金融服务业、文创产业发展为龙头,完善“五主多副”产业功能布局,紧抓后西湖申遗、运河申遗、南宋皇城申遗“三申”和高铁、地铁“双铁”契机,着力推进“湖滨大商圈”精品工程、望江新城和南宋皇城大遗址综保工程等大项目建设。
千方百计招引产业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成熟税源和企业总部,大力培育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着力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全球背景及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具有较强国际运作能力的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
建设钱江新城,变老杭州的团状结构城市布局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网络化组团状式布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四高方针”,是钱江新城建设经验的高度概括。纵观整座新城,我们看到,连接西湖与钱塘江的生态绿轴,筑就杭州城市行政文化轴线;下沉下穿的之江大道如蜿蜒长龙,融合了人车分流、交通休闲功能;轨道交通和地下空间的大规模联建、沟通,形成了具有新城特色的地下空间层。城市阳台、市民广场等设施让居民有一个理想的休憩场所。
提升与改造4A级大运河杭州段核心景区,让人充分体味到大运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整个运河景区主体位于杭州市主城区内,从石祥路至武林门,运河两边加起来总长7.3公里,东西延伸至两岸1公里,核心景区范围约为4.1平方公里。四个出入口分别位于武林门、小河直街、大兜路和桥西历史街区,每个出入口都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
以创建生态城区为载体,努力将杭州建设成为生态引领、绿色示范的生态城市。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环绕湖面达6.5平方公里的西湖有着脍炙人口的经典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而杭州近年来已成功推出新西湖十景:云栖竹径、宝石流霞、玉皇飞云、龙井问茶、吴山听风、虎跑梦泉、满陇桂雨、九溪烟树、阮墩环碧、黄龙吐翠,如今又着力评选出第三组西湖十景:灵隐禅宗、湖滨晴雨、北街梦寻、三台云水、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梅坞春早、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杭州秉承优异人文自然禀赋与传统,发扬光大,使杭州成为真正的人和景明的绿色之城、幸福之都。
二、城市管理方面
——在国内首试由1个大体系、4个分体系、31个子体系、300余个职能标准化项目和800余项法律法规及政策组成的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使杭州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得到全方位全覆盖的优化服务。
——在已有的居家养老、居家就业等服务品牌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出“居家系列”惠民工程。新增了居家教育、居家医疗、居家办事、居家文化等多项工作,并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大大简化了居民办事流程。以后,随着“居家系列”惠民工程的全面实施,还将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更多差别化、可选择的特色服务,如在家呼叫医疗检查、预约早教上门、选择漂流图书、查询健康档案等,真正将政府公共服务送到居民家里,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会到幸福感。
——规范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精细化作业三结合,以垃圾不落地、垃圾不外露、垃圾不抛洒为标准,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64%。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严格分开,从免费发放的分类垃圾专用袋上可追踪到居民户,指导与监督并重,保证垃圾分类的措施落实到位。这一点,不仅体现了杭州居民对分类处理垃圾有较强的意识和较高的认识,而且反映了杭州人整体素质与文明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确立垃圾直运的“杭州模式”,为打造绿色街区、建成“国内最清洁城市”提供了必要保证。垃圾从集、疏、运各环节形成紧密相连的体系,生活垃圾直运线路有321条,直运车辆360辆,日均服务380万人次,居民满意度达到97.4%,被建设部推荐为科技示范工程。“杭州模式”的成功,反映了杭州为打造品质之城、幸福之都所做的踏踏实实的努力。
三、文化建设方面
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与凝聚共识、凝聚人心结合起来,为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城市”奠定共同思想基础。以学习型城市创建为载体,杭州建立了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长期性、全民共享的学习服务体系。比如今年9月就举办了第二届全市“学习节”——千年古运河沿岸推出了公益性质的“运河学习长廊”,各城区也推出了“国学港”、“创意港”、“蓝领成才港”等特色学习场所,让学习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一座城市的学习之风是衡量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对于学习的意义,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认为,一座城市学习之风蔚然的话,那这座城市一定充满生机活力,富有品位。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杭州从以价值导向引领城市发展到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的一次深入、一种探索,其目的是通过文化引领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为打造品质之城注入文化内涵。
杭州一直注重文化名城建设,拥有公共文化设施146万平方米,常住人口人均16.9平方米。杭州有公共图书馆16个,共有藏书1280万册,杭州图书馆是国际联机计算机图书馆在国内的首个管理性会员图书馆,也是国内首个实现“三网融合”、三平台运行的数字图书馆。杭州崇尚学习,提倡读书,落实在方方面面,不仅公共图书馆全部免费开放,而且有一条最著名的阅读规定,只要洗净手,乞丐也能进图书馆阅读,这一看似小小不言的规定,却最能体现对读书的重视,对百姓的人文关怀。
创建并启用核心区中轴线与城市阳台沿江带“漂流书亭”,让爱书人找到一个交流场所,在杭城形成一种新的读书风气。杭城有50座漂流书亭,是由中国美院知名设计师设计的,古朴典雅,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书亭旁边一般都配有多排座椅,读者随时可以坐下来,找本书细细品味。书亭提倡“带一本书来,换一本书走”,你可以从书亭内取一本书阅读,喜欢的话,也可以“以书换书”,与其他读者分享书籍。
以国学为根本,以风雅为灵魂,着力打造“诗词之都”。为了还一座深得诗词之厚爱的城市应有氛围,杭州各地请作家、诗人与老百姓面对面,传承风雅精髓。全市还推出100个悦学体验点,举办“西湖书市”,开展“品味书香、诵读经典”读书征文活动等。在这样的城市生活,染一身书香,添几分风雅,涵养出一个俊逸文明的人群当不是梦想。
四、公共交通方面
1、杭州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使得居民出行便利快捷。有公交线路548条,快速公交有4条,公交专用道60千米。其中快速公交对杭城居民及游客来说更加有意义,可以节省途中及换乘时间。标志性的绿色公交车美观大气,乘坐舒适。
2、公共自行车停靠点多,分布合理,管理先进。市区免费自行车布点2674处,免费自行车累计投放6.5万辆,免费自行车年租用量8718万人次,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出地铁、下公交走到家的那最后一公里也有了代步工具,成为杭州人民骄傲与自豪的公共设施。
3、新近还推出了两条环绕西湖景区的公交线路。充分发挥景区公交线路旅游集散和换乘功能,让居民和游客更加便捷地参观湖景,使本就不收费的环湖步道又多了一种休憩功能,为提升人的幸福生活品质再进一步。□
(作者单位分别为省委党校、省纪委和省委党史工办)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