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这对常熟新一轮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间,常熟实现了“散转聚”、“低转高”、“强转优”的发展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成绩最大、亮点最多的“黄金时期”。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县级城市前列,探索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常熟之路”。
我们感到,从全面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既是一种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延续,又是一种标准更高、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的提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常熟实际,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两个率先”,充分发挥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争转型升级之先,创科学发展之优,努力建设一个富有个性、更具实力、群众认可、全面进步的现代化。
一、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实现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我们牢固树立“产业强才能城市强”的发展理念,以“两区两园”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牵引,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快实现由产业低端向产业高端的转变,努力打造新兴国际汽车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中交盾构机、亨通电缆、恒鼎船舶等一批龙头型项目的带动辐射作用,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大型工程机械、船舶和海洋工程、轨道交通设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高端环节攀升,确保“十二五”期间,形成1个2000亿级产值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1个1000亿级产值的装备制造产业。继续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规模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品牌创建等途径优化升级,确保全年技改投入占工业投资比重、设备投入占技改投入比重均达70%,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名品20件。加强产业整合,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提升纺织服装、无纺业等23个特色产业基地的集聚度和竞争力,争取产值达到全市工业的30%。突出服务业集聚区和总部经济两大重点,完善7家苏州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配套功能,加快引进和培育总部机构,到2015年形成30家以上总部企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8%。加快南部新城综合商务区建设,全力推进服装城转型发展,在服装城年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服装设计、策划创意、品牌营销、时尚发布以及电子商务产业,努力把常熟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服装之都、品牌之都和时尚之都。
二、构筑社会建设新优势,实现民生福址与社会和谐的同步并进。现代化建设,人的现代化是关键,社会和谐是重点,民生幸福是目标。我们确立了“学有优教、老有颐养、病有所医、住有宜居、劳有厚得”的工作目标,努力构建城乡居民收入多元、保障多种、生活多彩的格局。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拓宽就业、创业、社保和帮扶等增收渠道,确保城乡居民收入6年翻一番。强化各类社保政策统筹衔接,全面实现纯农人员转接城保,累计受益人员超过28万人;持续推进外来职工参保,每年净增参保5万人;建立健全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基金三位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综合最高补偿额度达到45万元;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房超过3000套;实施“养老优惠三年计划”,统筹发展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年内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到8000张。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开展“政社互动”试点工作,建设市级调解中心,针对医疗、环保、劳动等热点领域,成立6家专业调委会,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在依法有序的轨道上及时解决矛盾纠纷,有效调节社会利益关系。深入推进“平安常熟”、“法治常熟”建设,全面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推进治安重点地区突出问题整治、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虚拟社会管理和舆情导控机制建设等10个社会管理实事项目,确保全社会法治满意度和公众安全感达到90%以上。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全部实现晋位升级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等工作机制,促进创先争优岗位化和长效化。
三、构筑城乡一体新优势,实现城乡统筹和工农互惠的融合互动。我们牢固确立“没有城乡一体化就没有基本现代化”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文明等“五个对接”,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新型集镇,确立了城乡一体发展导向,形成了城乡一体推进机制,基本建立了城乡一体政策体系,加快农民变市民进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实行开发区与所在镇“区镇合一”新体制,有效整合了发展资源,加速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坚持重大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共享,全面完成镇村公路建设、农村桥梁改造、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等“五个一体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农业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到85%,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4%。整合盘活村级存量资源,通过村企挂钩、以镇带村和联合置业等途径拓宽村级经济增长渠道,今年村均集体总收入超过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以上。
四、构筑生态文明新优势,实现资源集约与环境建设的协调推进。常熟是一座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也是首批国家生态市和生态文明试点城市。我们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建成国家环境优美镇、70%以上行政村建成省级生态村,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360天,5400多条河道全部消除V类水质,17个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实现100%。我们坚持环保优先战略,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累计关停854家“六小一无”企业、226家化工企业,在全市163家印染企业建立IC总量控制系统,组织实施55项减排工程,确保生态环境指标全面达到省定现代化标准。累计投入50多亿元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重点打造虞山尚湖、昆承湖、南湖以及沙家浜为核心的120平方公里区域的生态圈。投入以奖代补资金10多亿元,高标准整治村庄1217个,全市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100%。坚持“把自然引入城市、让城市融入自然”,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4%,力争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
五、构筑科教人文新优势,实现创新驱动力与文化创造力的有机统一。我们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累计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108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企业18家,培育形成了开关制造、中科梦兰、兆达特纤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科技型企业,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36%。推进专利和技术标准工作,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25件;开展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专项行动,累计建成省院士工作站6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8家、研究生工作站4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家,引进省级外资研发机构10家,年内将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强化人才引领作用,完善以“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为核心的招才引智体系,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6.8万人,累计引进和培育国家“千人计划”11名、省双创人才14名、姑苏人才18名、本市“双创领军人才”团队112个。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集聚创新创业企业140多家,常熟科创园引进10所大学研究院。争取到2015年,全市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比重超过7%,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突出文化品牌建设,连续举办四届“江南文化节”,用文化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魅力、增强城市活力,努力把常熟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作者系中共常熟市委书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