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增长”理念引领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12-12-14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吴新福    

  在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省委罗志军书记对徐州的发展提出“两快两带三先”的新要求,贾汪区作为徐州的老工业基地,提出了“三快三先”的发展新目标,即,加快发展步伐,在全市“两个率先”中争先进,加快跨越步伐,在苏北全面小康建设中做先导,加快转型步伐,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中当先锋,争取用3—5年的时间,建成徐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验区、徐州生态修复先行区、徐州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并从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干部“五大转型”齐入手,推动绿色增长、实现科学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点,加快产业转型,推动“绿色增长”

  

  绿色崛起,产业为基。作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和高新产业规模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转型发展的核心。

  一是围绕“升级”做强工业。贾汪区结合发展实际,提出了“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并举,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共进”的发展思路,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主导产业,规划建设冶金煤化工千亿级产业群、新型建材百亿级产业群、能源热力百亿级产业群和机械制造百亿级产业群。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和平台,强化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打造“一园两区一走廊”载体,建设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低碳经济实验区,为转型发展增添绿色引擎。二是立足“突破”做优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三产结构,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迫切需要。贾汪区主动突破服务业“短腿”困局,大力发展以商务办公、文化娱乐、休闲购物、现代物流和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促进三产协调发展,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重要依托。三是着眼“高效”做靓农业。加大财政、技术、金融和政策扶持力度,围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力打造“三区一基地”即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丘陵山区综合开发试验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和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四大品牌。

  

  以转变经营理念为关键点,促进城市转型,实现“绿色开发”

  

  加强城市经营意识,全力做好城市规划、交通、土地、公共设施、文化资源五篇大文章。一是编修一个大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先行。贾汪区以“宜居宜业宜游”为建设定位,以“一城两片、一心一轴七区”为总体布局结构,邀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的专家为城市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完善城市格局,挖掘城市底蕴,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性格。二是修建一条“黄金道”。斥资6.4亿元建设徐贾快速通道,弥补了徐州城市交通网的重要一环,将贾汪融入徐州20分钟经济圈,在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同时,拉近了贾汪人的心理距离,让“徐州副中心、城市后花园”的城市定位更加深入人心。三是搭建一个融资台。按照“以地生财、聚财建城”的思路,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对拟开发的土地实行统一征用、统一规划,配套完善水、电、路等相关设施后再投入市场,让土地资源在市场化经营中实现价值最大化,从土地运作中筹集城建资金,把土地出让金作为城建资金的主要来源,实现科学开发、合理开发。四是用活一套“加减法”。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市场化经营,采用TOT方式盘活和优化现有存量资产,采用BOT方式建设经营城市道路、供水、供气、供暖、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使过去的产品变为商品,从而推动城市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最终把发展包袱变成发展资源。五是打好一张文化牌。挖掘黑(煤矿文化)、红(军事文化)、绿(生态文化)、古(历史文化)“四色文化”,凸显城市的文化内涵。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政府每年设立500万元奖励扶持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发展,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塑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以发展休闲旅游为突破点,支撑生态转型,打造“绿色屏障”

  

  旅游业既是天然的绿色产业,又具有修复生态的重要功能,因此常常作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首选产业。贾汪区以“潘安湖—大洞山—督公湖”精品旅游线路的培育为突破口,全面建设生态旅游区。一是加大采煤塌陷地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建设商湖、小南湖两个塌陷地治理示范基地,把潘安湖打造成为乡村湿地主题公园、4A级旅游风景区。二是实施“二次进军荒山”行动,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将大洞山建成4A级旅游风景区、中国红色电影制作基地。重建千年古刹,将茱萸寺打造成为药师佛静心修身的佛教旅行圣地,打响药师佛文化和茱萸养生文化品牌。三是加大督公湖扩容、增绿力度,依托督公湖历史传说的优势,打好《金瓶梅》这张牌,将督公湖规划建成金瓶梅主题公园旅游休闲度假区。四是借力“桃花节”、“石榴节”,大力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宗庄万亩桃园、鹿楼生态石榴园、“第一田”生态园、草莓采摘基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带已经基本形成。未来三至五年,贾汪区将重点打造淮海经济区城市中央休闲区(CRD),旅游业将成为促进贾汪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产业。

  

  以提高幸福指数为着力点,引领社会转型,倡导“绿色生活”

  

  转型发展一切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民生改善,让发展成果普惠广大百姓,为此,贾汪区着重抓好“三个一批”:实施一批富民工程。出台政策,加大就业创业促进力度,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几年来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在15%以上。落实一批惠民举动。完善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保障标准和统筹层次。每年安排一批实事惠民工程项目,2012年共安排10大类77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总投资近21亿元。强化一批安民举措。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矛盾调处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监控系统建设,在年度公众安全感调查中,贾汪居全省前列,连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注重基层矛盾源头预防和排查化解,推行区领导信访接待日和领导包案制度,推出“12345”政府服务热线、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深入开展“三联三解三促”活动,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和谐度不断提升。

  

  以干部提升工程为切入点,推动干部转型,搭建“绿色平台”

  

  正确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干部要率先转型。我们重点在干部的思想观念、发展观念、工作方法、执政能力、作风效能“五个转型”上下功夫。一是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请进来”开办“科学发展大讲坛”、“走出去”挂职充电、举办“干部主题沙龙”等形式,转变干部发展观念,提高干部战略思维、开拓创新和工作决策的能力。二是创新干部基层锻炼制、干部考评考核制、干部竞争上岗制“三大机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三是开展“三治三提”、“三服务三促进”等主题活动,有效遏制机关中的“庸、懒、散”现象,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机关作风和效能。四是开发“勤廉评价系统”,全区科级以上干部要在这里“晒”权责、“晒”家底、“晒”行为、“晒”风险,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目前,这项做法已被《半月谈》、人民网等数十家国家级媒体报道、转载,在全省、全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贾汪区委书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