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和娱乐的同时,如使用不当也会给他们造成伤害,其中首推“网瘾”问题。所谓“网瘾”,是指上网者对互联网产生的强烈依赖心理,他们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中,欲罢不能,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难以自拔。上网成瘾有游戏成瘾、聊天与交际成瘾、色情成瘾、强迫信息收集成瘾等多种形式,在青少年网迷中,以游戏成瘾的比例最高,色情成瘾的危害最深。有研究显示,在我国既有的网迷总数中,大学生占60%以上,10%的大学生有上网成瘾症状。大学生上网成瘾对自身、家庭和学校等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而给其本人造成的伤害尤甚。
一是学习成绩下滑。严重影响学习是大学生上网成瘾的一个显著危害。部分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控,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他们学习兴趣和目标丧失,上课睡觉,频繁迟到、早退和逃课,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有的耽误甚至荒废学业。据上海某高校调查,因上网成瘾逃课成绩未达到学习守则的要求而留级、试读或退学的学生在一个学期中竟达35名,占留级、试读或退学的比例高达48%。目前,上网成瘾已成为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
二是身心健康受损。大学生还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由于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沉迷于网络世界,随着感觉乐趣的不断增强,欲罢不能,导致昼夜颠倒,生物钟紊乱,视力减退,食欲下降,免疫力降低,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极易诱发各种疾病。由于长期泡在网络上,一些大学生对正常的学习和娱乐活动毫无兴趣,把对现实的感觉和喜怒哀乐全然寄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这就难免引发角色错位、感情淡薄、情绪低落、兴趣缺乏、认知迟钝和价值观扭曲等方面的精神心理疾患。
三是社会适应障碍。部分大学生长时间面对着冷冰冰的机器,迷恋人机对话模式,关注网上的情况超过自己的现实生活,逐渐对现实社会产生隔离感,形成封闭、孤立的性格特征,出现现实生活中语言表达能力的障碍,导致生活适应能力的下降甚至退化。由于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网络上,忽视真实存在的人际关系,忘记了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与他人交往频率减少,无形中拉大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极不利于现实人际交往和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严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正常的社会生活。
四是行为越轨增多。据调查,目前在高校因上网成瘾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逐渐增多。这是因为:其一,部分大学生为了支付高额上网费,有的对父母撒谎要钱,有的偷盗他人钱物或账号,久而久之道德意识弱化乃至丧失。其二,由于网络是个虚拟世界,不是面对面的直接打交道,交往双方很难弄清楚对方的真实身份,这就摆脱了熟人社会众多的道德约束,极易形成一些大学生道德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其三,网络是个信息宝库,但也充斥着很多黄色、暴力等垃圾信息。这些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会污染大学生的思想,扭曲大学生的心灵,严重制约大学生的行为表现,甚至诱发大学生的犯罪活动。
上网成瘾危害众多,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理大学生上网成瘾呢?笔者认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多方给力和协同推进。
大学生自身需增强自律意识。面对纷繁的网络世界,大学生主动强化自律意识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校大学生客观地判断自己的意识,学会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做到适度上网而不沉迷;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拓宽知识视野,丰富学习内容,提高上网效率,把网络作为学习、发展自己的工具;遵守网络规则,强化保护自身的安全意识,正确把握自我,加强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能力;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用现实的人际关系取代虚拟的互动空间,养成比较均衡的由学习、运动、娱乐等组成的生活方式,从对网络的迷恋中解脱出来。
家长需关注子女在校的日常表现。据调查,在大学生上网成瘾的诸多原因中,父母对子女关心少是一个重要方面。一些家长在子女考上大学后,除了从经济上全力资助他们完成学业之外,对他们方方面面的在校表现很少过问甚至压根儿“不闻不问”。事实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不仅在生活上加以关心,还要在思想上进行引导。预防或戒除大学生上网成瘾,离不开家庭方面的密切配合。家长应主动与子女所在院系的辅导员或年级导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子女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从中判断子女使用网络的状况,积极配合学校正确处理子女在做人做事方面的困惑,使他们不至于求助无门而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控。
高校需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和良好的学风环境。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方面,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曾联合发布过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明确提出“五要五不”,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基于此,高校要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公约,教育他们做文明网民,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正确认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正确处理网上与网下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抵御不健康网络内容的免疫力,自觉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若发现有网络使用不当的问题,必须及时处理。针对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比较多的情况,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减少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依赖和迷恋,使他们走出虚拟世界,走到现实生活中来,并在包括文体、科技、社团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展现自我、发挥特长,促进自己成长成才。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而高校要抓好学风校风建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把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中来。唯有如此,大学生上网成瘾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社会需维护网络环境的文明洁净。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与大学生的个体性格特征有一定关系,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携手社会力量,净化网络环境,对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出现有着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依靠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在现实生活中为大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成长途径,避免其过多依赖和迷恋互联网;加强部门协作,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积极推广健康网站、绿色网站建设,坚决屏蔽和限制不良网站的接入,制约不当的上网、无节制地玩网络游戏;明确网络媒介在网络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大力倡导和推进行业自律,通过制作健康进取的网络节目,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的文明洁净。可以说,促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于互联网,创建一个健康的网络使用环境尤为重要而且大有可为。
政府需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在构建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综合体系中,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影响,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科技等手段,创造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网络环境。一是立足于把握方向,抓好协调,调动有关部门做好网络管理的优化工作,特别是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关闭无证无照的非法网吧,打击和取缔不法经营者;二是加大对网站营运的检查和监管力度,强化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控制管理,规范对游戏、聊天交友软件的管理秩序,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三是在政策、财税和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和扶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优质上网资源;四是强化互联网法制道德宣传,倡导文明上网,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坚决抵制网络不良信息。□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